近500部電影展映1500多場 上影節, 少不了排片老王

  45家影院53塊銀幕,讓近500部中外電影合理安排展映1500多場,負責上述排片工作的,是一位叫王佳彥的“大神”。

  在第二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各個板塊中,電影展映單元無疑最受影迷歡迎,而在這一年一度觀影狂歡的背後,是包括王佳彥在內一大批電影節工作人員的辛勤工作。

  通盤考慮各種因素和海量資訊,排片是技術也是藝術

  “我每天必是第一個來,靜靜的清晨有利於工作。我的任務就是讓500多部中外電影出現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責任重於泰山,老夫不敢怠慢,此時唯我最大……”這是微博名“四眼老王”的王佳彥在電影節開幕前發的一條微博。

  每年6月,負責影展排片工作的老王就會變成“網紅”。有影迷天天刷他的微博,要求早點公佈排片表;也有影迷跑來留言,呼籲增加放映場次。影迷們關注的這些環節,都屬於王佳彥的工作範疇。

  自2000年起,退休後的老王開始專門負責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排片工作,成為公認的排片“老法師”。在老王眼中,排片是個技術活,也是個藝術活。是最簡單的活,也是最複雜的活。“我追求完美,片子要排得漂亮,就得花心思。”王佳彥說。

  一間普通的辦公室,牆上貼滿了各種顏色標註的影廳資訊表,老王坐在電腦前,一遍遍梳理表格中的排片資訊。一個人到底要怎麼排1500多場次,這絕非簡單的填空遊戲。首要原則是根據複製與放映設施的實際情況來安排,比如影廳大小、裝置情況、地理位置等。其次,要排得更合理,就要考慮更多,“要注意周邊影院的距離,影迷從這一場趕去下一場,時間夠不夠等問題。”

  對一個電影節而言,排片還有更多需要考慮的因素:金爵獎參賽片的觀眾見面會安排在哪個影廳合適?一家影院的影片有沒有相對平均與豐富而不是一天全放某一類電影?

  各種因素、海量資訊,似乎無窮盡的排列組合和無法阻止的各種突發情況,所有這些,都需要王佳彥安排、權衡。也因此,這麼多年來,電影節的排片,始終由王佳彥一人完成。不是人手不夠,而在於這幾乎是一項瞬息萬變的工作,每個人的思維模式不同,如果多人同時在後臺系統進行排片操作,倒更容易出現各種不可控制的偏差。

  每年電影節,老王的排片表一公佈,就意味著影迷一年一度的觀影盛宴將開啟。

  經歷20屆上影節的發展變革,見證中國電影迎來黃金時代

  6月11日,影迷們翹首期盼的第二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票首日。上午8點,電影節開啟線上線下同時售票,到中午12點,有360多個展映場次的電影票已經售罄。

  老王挺喜歡在現場和這些購票的影迷們交流,聽聽影迷們的訴求和喜好。“很多人和我打招呼,其實我也不認識他們,但我都儘可能回答大家的問題。影迷這個群體是很可愛的,很多時候,他們是專家,我要向他們學習。”

  這是老王謙虛了。王佳彥一直在電影圈內工作,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參與電影節籌備工作。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國務院申請創辦上海國際電影節,當年即獲國務院批准。經過一年半的籌備,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於1993年10月舉辦,至今已是第二十屆。今年68歲的王佳彥完完整整經歷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發展與變革。

  “從第一屆參加展映的8家影院到現在的45家影院,第一屆辛辛苦苦找來167部影片,今年是從2000多部報名影片中精挑細選出498部影片。當年誰能想到,我們的電影節也能辦得這麼好。”王佳彥感慨。老王還記得,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電影交易市場,是他和同事們在電影院的會議室裡搭起來的。寥寥數個展臺、幾張桌椅,上影廠、北影廠、八一廠,還有唯一一家來自海外的片商。

  第一屆雖然市場不大、展映片不多,但圓了幾代中國電影人的夢想。“電影節結束時,導演吳貽弓掉了眼淚。”王佳彥回憶。舉辦第二屆時,上海國際電影節被國際製片人協會評為A類電影節。

  而老影迷們都還記得,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展映片帶來的空前衝擊。當時國內影院能看到的外國片寥寥無幾,電影節一口氣提供了數十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大片,甚至包括難得一見的歐洲藝術片。整整一年之後,由美國演員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才作為第一部進口大片正式進入中國影院。

  20多年後,當時大力提倡要建立一個“自己的電影節”的電影人們,包括孫道臨、謝晉在內的不少人已離我們遠去。而一屆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陪伴著中國電影慢慢走出低谷,迎來電影的黃金時代。“當時的電影票,還需要手寫片名。”老王感慨,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進步,也是這個時代的進步。

  希望讓更多觀眾、更多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看到好電影

  這些年來,隨著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繁榮,老王的工作量也越來越大。

  王佳彥笑稱自己是“世界排片第一人”,因為沒有哪個國家的電影節有這麼多影院參與展映,有這麼多需要通盤考慮的排片因素。比如今年,他在10天時間裡排映1500多場電影與觀眾見面,這樣的難度和壓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而這樣的排片機會,也不是其他任何地方可以遇到的。

  對世界各大電影節,老王有自己的看法。他去過很多電影節,包括戛納、柏林、東京、夏威夷、蒙特利爾等,總覺得沒有哪一個電影節在電影展映上做得比上海國際電影節更好。的確,如今上海國際電影節已經成為全世界觀影人數最多、放映場次最多的電影節。每年6月份的第三週,已經成為上海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影迷的節日,甚至吸引港澳臺地區及國外影迷慕名而來。

  這正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特色所在。與其他國際知名電影節相比,上海國際電影節在注重專業、行業、產業的同時,更將自身定位為“市民的節日”“大眾的節日”。每年,電影節都廣開大門,接納著來自世界各國而不僅僅是電影大國的影片報名參賽參展,讓平日難得一見的各國風情透過銀幕淋漓展現。而上海也一直保持著全國擁有影院數和銀幕數最多的城市的地位。這座城市與電影節之間,正是一種“水漲船高”的互相成就。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這也是作為國際A類電影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對於中國乃至世界電影發展所肩負起的一種責任。正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在本屆電影節現場所表示的那樣,“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有一種自然生成的效應,就是它需要以更加開放的文化胸懷,以更加積極的合作態度來和世界各國優質電影資源進行合作,目的也是推動世界電影文化多樣性。”

  對王佳彥而言,這種多樣化的宗旨,直接決定了他在這個數字化席捲而來的時代仍然堅持著膠片複製時代的排片特點,不重複場次、不重複時間、不重複地點,而不單單以大資料來決定影片排片多寡。很多人會問,你在一家電影院為什麼不能多排一場?對此,老王總回答:希望讓更多的觀眾、更多來自不同地方的觀眾看到一部好的電影。

  老王自己是影迷,年年給電影節排片,卻從來不肯推薦影片。他總笑著說,“不推薦,不推薦。每個人喜好不同,審美不同,自己喜歡的才是最好的電影。”記者曹玲娟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75 字。

轉載請註明: 近500部電影展映1500多場 上影節, 少不了排片老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