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防溺水童謠:暑假防溺水 強化監管

由 端木泰華 釋出於 綜合

 

CFP供圖

社評

近日,為預防中小學生溺水,教育部在官方網站公佈《中小學生預防溺水童謠》:“游泳戲水夏日到,偷偷下水不得了。擅自結伴不能保,大人陪護不能少。沒有救援不要去,陌生水域不可靠。水性差的不救人,安全六不別忘掉。”

孩子們翹首企盼的暑假,也是讓家長提心吊膽的“特殊時期”,脫離了學校管教,孩子出現意外情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統計顯示,溺水已成為我國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殺手”,2014年教育部發布的全國中小學安全形勢分析報告顯示,在各類安全事故中,溺水佔31.25%,比排名第二的交通事故高出10多個百分點。可以說,只要減少了溺水發生,就給孩子的暑假上了一道至關重要的“安全鎖”。

儘管近年來社會各界大力宣傳防止溺水,但相關案例還是屢見不鮮。尤其是去年4、5月,全國多地連續出現中小學生溺水事故,短短4天內就有16人溺亡。這些孩子的離去,不僅給他們家庭帶了無盡的悲慟,也讓社會不斷反思,為何兒童溺水屢禁難絕?到底怎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溺水事故?此次教育部編寫童謠,應當視為一種積極的努力。童謠以孩童能接受的淺顯語言,普及了防止溺水的一些基本原則,比如擅自結伴、盲目救人等易發的錯誤行為,都在童謠中有所涉及,值得點贊。但另一方面,防範溺水事故仍然任重道遠,光靠一首童謠,無法使得局面呈現根本性的改變。

首先,關於防範溺水的宣傳教育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在此基礎上還要改變方式方法,講究“精準發力”。除了採用動畫、童謠等兒童易接受的方式外,還可抓準時間節點。例如在放暑假前專門召開主題班會以及家長會,以培養學生和家長的安全意識。實際上,不瞭解野泳風險的人恐怕只是極少數,但有僥倖心理、認為“出事的不會是我”的人可能不在少數。只有讓他們認識到放鬆警惕悲劇隨時都可能發生,才能真正讓家長和孩子對防範溺水真正重視起來。

其次,遏制溺水事故發生,預防還要抓準重點人群和重點區域。有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溺水事故都發生在城郊結合部尤其是農村地區,而受害者中的留守兒童也佔據了相當高的比例。一方面,農村的水域面積更大,管理更松,往往也缺少必要的安全設施和警示標識。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缺乏成人保護,代替外出打工父母的臨時監護人,尤其是老年人往往自顧不暇,很難時時刻刻關注到孩子的去向。因此,防範暑期溺水的主戰場還應在農村,除了在水域外加設防護、隔離設施外,還可組織專人到水邊巡邏,與留守兒童及家長建立“點對點”的聯絡。眼下,不少農村已成立了類似的“義務巡邏隊”,今後還應支援社會組織開展類似公益行動。

再次,除了管住野泳,還要變堵為疏,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孩子安全游泳。孩子有愛玩的天性,到了炎熱的夏天去水裡泡一泡也是正常需求。在頂層設計中不妨拿出專項撥款,支援農村地區建設簡易游泳池,或者尋找條件較好的水域建設天然泳池,加以改造並聘請水性好的大人擔任救生人員。當孩子有了更多選擇,他們去野泳的可能性就會降低。而在城市,很多地方每到炎夏泳池“下餃子”都是一景,除了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相關領域外,還應從小區泳池、體育場館、學校泳池中充分挖潛。創造一個更舒心的游泳環境,能從根本上減少意外情況的發生。

防範溺水,絕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上,部門該做的要做,財政該花的要花,家長該管的要管。只有多方面努力,累積量變才可能觸發質變。在宣傳防溺水童謠之外,社會各界、政府部門還應持續拿出更大作為,以護衛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