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新境界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新境界

  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新境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將大寫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兩部歷史上:第一是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上,第二是寫在世界人民進步的歷史上

  五年前的2012年11月17日,履新剛剛兩天的新一屆黨中央,進行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向“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奮進:

  “這是因為,黨和國家的長期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我們才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贏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

  五年後的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回顧過去,充滿感情又意味深長地指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黨和國家發展程序中很不平凡的5年。5年來,黨中央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願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他從九個方面具體總結了五年間這“改變中國發展歷史程序、推動世界格局全面轉變”的不平凡成就:

  “我們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大大增強了黨的凝聚力、戰鬥力和領導力、號召力。”

  “我們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有力推動我國發展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

  “我們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

  “我們堅定不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顯著增強了我們黨運用法律手段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

  “我們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鞏固了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

  “我們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我們堅定不移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推動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

  “我們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營造了我國發展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周邊環境。”

  “我們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對黨的執政基礎威脅最大的突出問題,形成了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全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黨性更加堅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提高,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加鞏固,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這其中,有“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歷史鉅變:

  中國已成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為全球金融危機大背景下的世界經濟艱難復甦做出了巨大貢獻。2016年,中國GDP摺合11.2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左右,比2012年提高超過3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2013~2016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以上,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城鎮新增就業連續四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四年新增就業超過韓國總人口;全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由2012年的594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超過8000美元,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脫貧攻堅成就顯著,為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決定性基礎,也為全球減貧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2013~2016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脫貧556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至2016年底的4.5%,下降5.7個百分點。農村貧困人口的大規模減少,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國經濟全力轉型,尤其是告別汙染式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已凝聚成全民族的共識和行動。中國從“全球最大汙染排放國之一”,一躍開始成為國際氣候治理的領導者和全球綠色能源發展的領先者……

  這其中,有“當驚世界殊”的神來之筆:

  “一帶一路”倡議“橫空出世”,迅速得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支援響應、積極參與,喚醒了歐亞大陸乃至整個非洲和拉丁美洲,將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史無前例地向著“共商、共建、共享”的人類發展新共識匯聚。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跨域破解區域發展“鴻溝”的歷史僵局,“石破天驚”落子“雄安新區”,更是開闢區域發展新道路的“千年大計”。

  “中國製造2025”作為中國搶佔新一輪全球工業革命“制高點”的總攻圖,開啟了“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進軍、主導世界製造業版圖的強國道路新紀元……

  這其中,更有“風捲紅旗過大關”的力挽狂瀾: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黨中央的權威和執政黨的公信力得到空前提高。堅強有力、理性自信、實幹興邦、深謀遠慮的中國領導核心,使得13億多國人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倍增。

  全面從嚴治黨,以自我革命的勇氣和膽略,形成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短短不到五年,使得一個擁有8900萬黨員的大黨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執政黨的基層組織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正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對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給予了高度評價: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三個起來’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生動形象的描述,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在朝著‘強起來’的目標大踏步邁進。”採訪中,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為《t望》新聞週刊記者解讀說,這個新的發展階段,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還是啟動向現代化邁進的新的階段,“在十九大之後,我們第一要決勝全面小康,第二要開始向現代化進軍。兩大目標任務合在一起,就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質內容和科學內涵。”

  面對即將到來的黨的十九大,他說,“毫無疑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將大寫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兩部歷史上:第一是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上,第二是寫在世界人民進步的歷史上。我們要有這種氣概,我們也能夠有這種氣概;我們必須有這樣的追求,我們一定能夠實現這樣的追求。”

  【“重大關頭”的偉大轉進】

  2012年11月29日,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下,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前往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時代的新起點,面對人類歷史上人口規模最大國家的現代化重任,習近平總書記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歷史使命感忠告並激勵8000多萬中國共產黨人:

  “回首過去,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能自強。審視現在,全黨同志必須牢記,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麼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來,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要把藍圖變為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五年來,習總書記的這番話給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金衝及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為什麼說道路決定命運?為什麼說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那麼不容易?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必須同各國實際國情相結合才能取得成功。而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曾多次面對道路抉擇的生死考驗。”接受《t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中,他如此談到。

  作為中共黨史和中國近現代史的專家,金衝及認為,中國問題的複雜性和艱鉅性是任何西方國家所無法比擬的。“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經濟文化在近代大大落後,各地發展極不平衡。無論革命、建設和改革,遇到的都是一個又一個新問題。這些新問題,以往從來沒有遇到過,在書本和別國經驗中都找不到現成答案。唯一的辦法,只能靠中國人自己探索。”

  “這就是歷史的真實。生活在和平日子裡的普通人很難完全體會得到,這種命運選擇和決斷的九死一生,這種道路探索和追尋的九死無悔。”這位年屆86歲高齡的學者發出的這番飽經風霜的感嘆,真實地註解了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五年征程,是波瀾壯闊的征程,更是力挽狂瀾的征程。

  十八大報告清醒地列舉了執政黨在新世紀面對的艱鉅挑戰:

  “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鉅;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一些領域存在道德失範、誠信缺失現象;一些幹部領導科學發展能力不強,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奢侈浪費現象嚴重;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

  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勇擔肩負的歷史使命和人民期待,“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實現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的戰略大轉進,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推向了全新境界: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和全面參與全球治理的治國理政總方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和全面推進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總佈局;開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奮鬥目標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過去五年,中國社會悄然之間經歷了平穩而急劇的轉折,國家與民族命運日益清晰。”接受《t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中,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鍾偉從經濟學者的視角給出自己的觀察判斷,十八大以來,中國人的國家認同、國民自信明顯增強,中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使得我們處於非常接近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時刻。這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看清這種大轉折,就會理解,無論前途如何曲折,未來看多中國、做多中國才是正確的投資戰略。”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新境界

  ▲“飛閱”廈門(姜克紅攝/《t望》新聞週刊)

  【中國道路“唯一選擇”】

  9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意味深長地指出,“改革開放近40年,到明年我們要隆重地紀念一下,明年就是40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憑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沒有正確的道路,再美好的願景、再偉大的夢想,都不能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

  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無論是封閉僵化的老路,還是改旗易幟的邪路,都是絕路、死路。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發展中國、穩定中國,這是一條通往復興夢想的康莊大道、人間正道。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也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

  採訪中,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鬍鞍鋼告訴《t望》新聞週刊記者,近現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突出表現為三大特徵:首先是社會過度消費,也即“高消費”、“奢侈型消費”和“炫耀式消費”;二是資源過度消耗,稱之為“高消耗”。這是以消耗各類資源、特別是能源佔世界總量比重遠高於人口占世界比重為前提,也是高消費的資源基礎;三是汙染過度排放,稱之為“高排放”。這是以人均汙染排放量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為其特徵。

  在人類資源有限的背景下,如果中國走資本主義發展模式,達到美國人的化石能源消耗水平,2016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將不是30.53億噸,而是98.35億噸,佔全球比重也不是23%,而是令人瞠目的74%。即使中國人均達到日本的化石能源消費量,中國消費比重也將達到近37%,接近1950年美國能源消耗最高峰時的比重。僅從這個意義上講,資本主義模式的發展道路,中國也走不通。

  “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中國的發展道路,別無選擇,只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胡鞍鋼告訴《t望》記者,黨的十七大報告對中國道路已給出了明確定義,而在十八大報告中又補充了三句話,“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三句話非常關鍵,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道路的全面超越。”這次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又加上了“社會全面進步”,就構成了更加完整的中國道路的深刻內涵,更加彰顯了中國道路的重大創新。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旨在超越西方的現代物質文明,不只是物質現代化,還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還要確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中國正在創新人類發展史上的綠色現代化。這已經大大超越了以往西方物質現代化建立在“高消費、高消耗、高汙染、高排放”基礎上的不可持續發展方向。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一是充分體現了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念,意指人的現代化,二是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全面進步的新理念,意指全社會的現代化。只有人的全面發展,社會才能進步,而社會的全面進步才能真正保障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深刻內涵,體現了中國現代化本質上是全體人民的現代化,即對人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民的發展能力,激勵人民的創造能力,為將來共同富裕奠定人力資本基礎。對中國而言,這個“人”就是十幾億人民,他們一同發展、一同創造、一同創新。這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無法想象的壯麗場景,不僅正在改變中國,還將影響世界。

  “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一是全體人民,既不是少數人也不是多數人的富裕;二是逐步實現,包括“三步走”:第一步是人民富裕起來,第二步是人民共同富裕起來,第三步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起來,十九大即將開啟中國全面現代化、奔向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新徵程。

  胡鞍鋼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只是實現了第一步目標,從來沒有解決好第二步目標,更談不上提出並實現第三步目標。“在全世界幾千個政黨中,只有中國共產黨敢於向全世界宣示共同富裕的主張、共同富裕的目標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他看來,正是因為中國過去三十多年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世界最大的絕對貧困人口社會轉變為世界最大的小康社會或中高收入社會,已經為南方國家消除絕對貧困走向現代化提供了中國實踐、中國經驗、中國智慧。“既然世界最大人口的國家都能夠做到,為什麼不可以向中國學習呢?這將是中國對南方國家所提供的最好的發展知識。”

  【影響世界的“中國道路”】

  “如果阿富汗有機會重新選擇的話,一定會走中國式的發展道路。因為它行動高效,決策果斷,以結果為導向,是一個很好的模式,為所有人帶來積極的成果。”2014年5月,在華訪問時,即將卸任的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接受採訪時流露了真情,“中國在不到40年裡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讓億萬人民脫離貧困,還促進教育普及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於阿富汗這樣渴望發展、擴大教育和建設基礎設施,同時失去30年發展時間的國家來說,這是最好的發展模式。”

  “當今人類社會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廣大發展中國家擺脫貧窮落後,走上富裕的道路。”接受《t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中,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學明認為,“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現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往往把中國視為消除貧困和落後的典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這些國家產生了強烈的示範效應。”

  他介紹說,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都想效法中國對外開放的成功。“當席捲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撲面而來時,中國非但沒有被深深捲入危機,還率先走出了危機陰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所實施的自主、可控的對外開放戰略。現在不少發展中國家領悟到,向中國學習對外開放,主要是學習中國對外開放過程中如何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比如,中國這些年在對待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功。陳學明認為,中國的可貴之處在於在學習借鑑別人的過程中並沒有失去自我。“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學者,開始聚焦於分析為什麼有些國家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完全喪失自我,而中國卻沒有失去自我。”

  “許多發展中國家特別看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展現的發展的漸進、有序和穩定的特點。”以陳學明國外考察交流所得而言,中國正在實施的一些戰略與策略,引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注。

  陳學明把當今人類文明所面臨的挑戰,概括為“三大矛盾的加劇”:一是人與人之間越來越不平等,隨著進入全球化時代,發展到金融壟斷階段的資本主義,使得剝削和掠奪空前加劇;其次,人與自然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嚴重,人類的生態容量已接近飽和;再次,人的各種需求之間越來越不平衡,人日益成為“單向度”的消費機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為人類文明應對這些挑戰、解決這些日益尖銳的矛盾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為人類追求文明進步開闢一條新路,為人類探索出一種新的存在狀態。”

  因此,陳學明認為,如果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僅僅歸結為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那麼這種認識肯定是膚淺的。當亞洲經濟、世界經濟出現危機時,體量巨大的中國經濟充當了穩定的“金錨”,這無疑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世界的貢獻。“但把中國發展的作用僅體現於GDP增長之上顯然是狹窄了。”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他看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從“地域性現象”走向了“世界歷史性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帶來的不僅是GDP的高速增長,而且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探索出了一種新的發展方式,而在這種新的發展方式的背後,中國人民正在創造一種新的存在方式,兩者結合起來造就了人類全新的文明樣態。”

  放眼觀察當今中國,不僅要看到這個擁有13億多人的大國是如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還要看到其如何力圖將西方工業文明發展過程中司空見慣的那種破壞代價降到最低限度;不僅要看到中國如何努力把蛋糕做大,還要看到其千方百計使做大的蛋糕惠及所有人;不僅要看到中國如何注重經濟發展,還要看到其如何注重民生的改善、維護社會的穩定、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看到中國如何強調經濟建設,還要看到其如何強調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看到中國如何在致力於實現小康社會,還要看到其如何把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置於突出的位置;不僅要看到中國如何在滿足人的物質需求,還要看到其如何透過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塑造一代新人。“透過這些就能深刻地領悟到在當今中國究竟發生了什麼,就可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真正內涵。”

  他對《t望》記者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代表了對一種真正屬於人的生存狀態的追求,是對正處於危機之中的西方文明支配下的人類存在方式的革命。如果這樣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那麼不論如何高估其對人類文明、世界歷史的意義都並不過分。”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新境界

  ▲5月2日,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海底隧道的最終接頭――重約6000噸的鋼結構混凝土預製件在伶仃洋主航道吊裝下沉對接完成(劉大偉攝/《t望》新聞週刊)

  【“四個偉大”開啟新長征】

  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仍然需要保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採訪中,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程恩富向《t望》新聞週刊記者表示,在即將開啟全面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長征之時,“四個偉大”的提出,“指明瞭新的時代條件下全黨全國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繼續前進的方向。”

  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偉大斗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鉅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程恩富認為,“人類文明進步歷程從來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無論是決勝全面小康,還是向全面現代化進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將在同困難鬥爭中前進。甚至有些困難超乎我們的想象,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向全黨發出忠告,“我們強調重視形勢分析,對形勢作出科學判斷,是為制定方針、描制藍圖提供依據,也是為了使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看到形勢發展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建設偉大工程,就是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地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這是提升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能力和執政水平的基礎和保障。”程恩富表示,這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在思想建黨方面,突出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教育和實踐;二是在制度治黨方面,突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黨內政治生活規章制度、強化上下結合的民主監督和巡視、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三是在作風管黨方面,突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群眾路線和“三嚴三實”教育實踐。

  “推進偉大事業,就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將之推向新境界。”在程恩富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根植於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構成的整體。五年來,黨中央提出和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著力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使這一偉大事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新態勢。

  目前,就如何繼續推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他認為,“作為實現途徑的道路須進一步拓寬,作為指導思想的理論須進一步發展,作為根本保障的制度須進一步完善。因此,要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偉大夢想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程恩富將之具體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國家、民族、人民構成中國夢的主體,富強、振興、幸福成為中國夢追求的目標。中國夢是國家、民族、人民利益的有機融合,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

  他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目前已進入最為關鍵的決戰期,挑戰和風險前所未有。“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的奮鬥目標,現已進入攻堅決勝階段。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我們還要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而努力,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10月18日,即將召開的十九大,將為中國新的歷史程序提出“具有全域性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行動綱領”。面對新時代,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金一南在接受《t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一個國家的發展,既要抓住機遇,更要迎接挑戰,不光是捕捉機遇的能力,更取決於能不能迎接挑戰。否則,國家的發展要被其他的力量牽制。不善於應對挑戰,永遠無法迎接機遇,真正的機遇往往在挑戰背後。戰勝了挑戰,有機遇;規避挑戰,機遇隨之而去。”

  在當前全球戰略格局深刻變動的大背景下,他認為要有“勝者思維”,“機遇是一種無形的資源,把握機遇就要把握不確定性。真正高超的領導藝術恰恰是利用不確定性。越是存在不確定性,主觀能動性發揮的餘留空間也就越大。”

  金一南認為,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而言,進取性尤其重要。“進取性是戰略決策者永恆的追求,透過最大限度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對原有經驗傳統的超越,才能產生真正具有創造性的決策和行動。”

  他告訴《t望》記者,“正如領導人所言,我們現在追求的,絕不是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的利益。這一代承擔風險,後人享受權益,壓力非常大,但是堅決頂住。不是把問題留給後人、把矛盾推給後人。也不是把資源自己享受,後人去償還,環境破壞,後人去治理……而是要讓後代能夠站在我們的肩膀上一代一代走……”

  採訪最後,對此深有同感的胡鞍鋼動容地說,“從新中國發展的歷程看,每一屆、每一代中國領導人,一方面要完成歷史賦予的任務,另一方面又要為下一屆、下一代打下更好的基礎,創造更好的條件,一屆一屆地接著做下去,一代一代地接著幹下去,經過幾代人持續不斷的努力,矢志不渝地追求中國夢,我們就能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就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記者 王健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677 字。

轉載請註明: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新境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