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是富有者,而老年人是匱乏者。”這是美國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尼葛洛龐帝就數字化時代有關代際差異所做的一個論斷。剛過去的“黃金週”期間,無錫火車站為無健康碼者設定專門通道,在網路上引發大量點贊和議論。但這也凸顯在網路快速發展的當下,老人群體面臨的尷尬。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釋出的報告,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人中,近8成(約2億人)在2019年一整年裡沒使用過網際網路。其實,不止中國,發達國家同樣面臨老年“數字難民”社會問題,《環球時報》駐多國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瞭解。
德國:資訊教育應“從老年人抓起”
新冠疫情正在改變德國老年人對網際網路的態度。德國資訊科技、電信和新媒體協會(BITKOM)本月初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德國65歲以上老人上網人數從1月的48%增加到49%;認為數字化是一個機會的比例從64%增加到69%;把網際網路看作危險事物的比例從33%下降到29%。“網際網路對老年人的重要性正在增加。德國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很大,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援。”BITKOM協會主席貝爾格說。
75歲的布里特是柏林一名退休護理人員,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自己以前對網際網路有牴觸情緒,認為老年人不會用網際網路照樣能享受生活,但這次疫情讓她明白,不會用網際網路甚至無法“獨立”生活——遠端醫療、購物不會用,網路交流沒機會。為此,她專門到社群學院報了一個網際網路基礎班。現在,她已經能用智慧手機和電腦閱讀新聞、收發郵件、訂購物品、影片聊天。“我感覺自己似乎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了。”她說。
德國聯邦家庭事務、老年、婦女及青年事務部(BMFSF)部門主管克萊恩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於老年人來說,進入新的數字領域有很大困難,這既是技術上的難題,也是心理上的,甚至有人稱他們為“數字文盲”“數字難民”等。老年人的數字化問題,是政府的一大挑戰。
德國政府推出了老年人網際網路戰略,希望透過基礎建設及開展專案,在未來10年把老年人的網路普及率從目前的不到一半提升到80%至90%。德國還成立一個數字機會基金會,資助相關專案。“如果政府在學校投入幾十億歐元來促進數字化學習,那麼在老年人網路學習上的資金投入也非常有必要。”德國不來梅大學資訊科技專家庫比切克如是說。
據瞭解,德國將培訓一批專門的老年資訊科技輔導員。這些資訊科技輔導員來自老年中心、養老院、社群學院等機構。庫比切克說,老年數字化教育必須符合這一年齡層的特點,需要懂得老年人心理的輔導員。德國還將編制相關教材。同時,德國將撥款數億歐元給3萬個老年中心、3000個養老院等機構購買電腦。每個機構平均配置10臺平板電腦。
此外,德國各個社群學院都提供老年人資訊科技教學課程,還為老年人提供網上問答平臺、線下網路學習“咖啡會”等。相比社群學院的課程,“咖啡會”較為鬆散,深受不愛上課的老年人的歡迎,他們可以從電腦開機學起,不需要擔心學得太慢。
德國各大城市近年來還流行大學生免費住進老人院專案。慕尼黑大學生服務中心告訴記者,這種專案供不應求。老人院為學生免費提供20平米的房間,而大學生則在業餘時間教老人們怎樣使用電腦,使用社交媒體,安排老人們就診等。
克萊恩認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老年人提升數字化能力不僅有利於自身,也對國家治理越來越重要,可以減輕社會負擔,提升國家競爭力。資訊教育應“從老年人抓起”。
日本:“老人內閣”不想被時代拋下
約一個月前,71歲的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率21名內閣成員亮相,卻被揶揄為“老人院”,因為他們的平均年齡達到60.4歲。而執政黨自民黨的幹事長、總務會長、政務調查會長的平均年齡更高達71.4歲。年齡,或許代表著經驗,但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阻礙。
在網路化與數字化程序方面,日本與發達國家、第三大經濟體等身份不符,一直受到詬病。在IT概念被熱炒的千禧年,時任日本首相、63歲的森喜朗在公開場合甚至將“IT革命”說成了“它(英文it)革命”。不奇怪,森喜朗曾稱自己是“電腦盲”。曾任日本奧運擔當大臣同時兼任網路安全戰略本部副本部長的櫻田義孝,在2018年11月的一次眾議院會議上直言“自己並不親自使用電腦”,當有人質疑日本的核電站資料是不是透過USB進行儲存、會不會受到駭客攻擊時,他竟然回答:“使用的時候會打個洞吧,具體細節我不清楚。”
如今,菅義偉擲地有聲地丟擲數字化課題,併為此設立專門機構數字廳,初衷是建立政府各級部門之間的大資料平臺,打通各個部門間的行政壁壘。網路辦公的確便捷,但作為維護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內閣,都會出現大臣不會用電腦的問題,對於日本社會上的普通老年人來說,數字化的普及就更難了。
眼前剛剛發生過鮮活的案例,而且是全社會性的。今年5月,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日本政府發放10萬日元“特別定額給付金”,有個人號碼卡的人,可以透過網路申請,大概在政策出臺後一週左右就能收到錢。而沒有個人號碼卡的人,則只能等各級行政單位的工作人員把紙面通知單寄出,收到通知單並填寫申請後再寄回。這樣一個過程,需要超過一個月的時間。
據《日本經濟新聞》統計,截至這一政策落地,日本社會只有1/10的人開通了個人號碼卡。開通的人,不懂得使用方法;沒開通的人,急於開通。一時間,日本各地方政府的辦事視窗前擠滿了前來諮詢和辦理相關業務的市民。
另據媒體報道,千葉縣松戶市一名叫大谷剛的無業男性,因急需“特別定額給付金”卻又沒有個人號碼卡,工作人員讓他辦理,他卻弄不明白流程,最後急得手持16釐米長刀具衝到松戶市政府,被現場逮捕。
儘管日本經歷了疫情,但目前還沒有取消現金交易,進出各場所也不需要智慧手機掃健康碼,甚至連網路打車的App都普及得磕磕絆絆。據《朝日新聞》報道,就連東京都政府每日用來收集各醫療機構傳送來的檢測結果,都是透過傳真機來完成。
因此,這樣的大環境下,在公共領域,日本老年人還沒有明顯感覺到因數字化而被時代拋下的不便,也還沒有被邊緣化。但如何讓老年人無障礙地共享資訊化的成果,進行數字化“掃盲”,是所有老齡化社會都必須直面的問題。根據日本總務省最新公佈的資料,日本65歲以上人口數量達3617萬人,在總人口中佔比28.7%,為全球最高。
新加坡:千名“數字大使”深入社群幫老人
9月中旬,新加坡政府開始向其500萬居民免費發放“合力追蹤”便攜防疫器,其功能與同名手機應用相似,即協助政府進行新冠病例追蹤。在社群服務中心領到裝置的75歲李姓老人高興地向《環球時報》記者展示這款防疫利器。她說,因不會使用智慧手機,她在疫情期間一直無法使用“合力追蹤”應用,也不會掃碼,“現在好了,出門掛在脖子上就行,心裡踏實了”。
與這位老人一樣,很多新加坡老年人面臨著“數字化生存問題”。根據2019年的官方資料,新加坡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老人佔總人口的16%。為適應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活,新加坡資訊通訊媒體發展局(IMDA)早在2007年就推出“銀髮族資訊通訊計劃”(SII),透過銀髮族資訊中心、銀髮族上網熱點、銀髮族資訊日和銀髮族資訊電腦獎勵計劃等,幫助老年人學習新科技,更多接觸電腦與網路。
2013年,IMDA牽頭推出“銀髮族資訊電腦諮詢服務站”。根據該計劃,20名訓練有素的老人志願者輪流接聽兩條熱線,這群志願者通曉普通話、英語、福建話、廣東話及潮州話。他們對資訊科技頗有研究,而且在維修電腦方面也有一手。此外,IMDA在全島12個銀髮族資訊站開辦新的資訊課程,教導年長者如何在網上管理公積金戶頭、上網申請護照和透過雲端科技傳送照片給親友。
新加坡一向有成為由數字創新驅動的領先經濟體的抱負,近年來,為落實“智慧國家2025”願景,政府與企業、社群和學校等合作,大力開展數字技術學習活動。2018年,IMDA擴充套件SII,推出電子付款體驗之旅,協助50歲及以上老人掌握電子付款的技能。記者所在社群老人陳先生表示,“以前繳費之類都要去銀行,有時要排很長時間的隊。幾十年來都如此,也不覺得什麼。自從學會了手機繳費和轉賬,感覺數字生活真是神奇。”
今年,新加坡政府又成立數字轉型辦公室,宣佈招募1000名“數字大使”,深入社群幫助約10萬名老人掌握數字技能。這些“數字大使”會走進小販中心、咖啡店與菜市場等,目標是在一年內讓全新加坡約1.8萬名攤販開通二維碼支付。這些攤販大多年齡較大,為鼓勵他們提供電子支付服務,政府將每月給予300元新幣補貼。
有評論稱,要帶領更多老人進入數字時代,除了幫助、鼓勵他們學習,還要在產品和數字服務設計上照顧他們的需求,做到簡單易用。資料顯示,新加坡越來越多老人從數字化中受益。2018年,新加坡88%的50至59歲人口及55%的60歲以上人口使用網際網路,後者更是在兩年內增加25%。
美國:“寬頻是公共衛生必需品”
在美國,老年人成為“數字難民”也是個頗受社會關注的話題。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資料,約有3100萬美國人無法使用高速網際網路服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
據彭博社報道,美國使用智慧手機的老年人比例已達到42%,另有67%的老年人表示他們能夠上網,但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只有1/4的人說他們對使用電子產品上網感到自信。
成為“數字難民”會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包括無法跟人及時交流導致的孤獨感等,而疫情凸顯了這一問題。根據美官方2017年的資料,近1380萬65歲以上的美國人(佔該群體的28%)獨自生活。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報告稱,缺乏社交和大腦刺激與心臟病、痴呆甚至過早死亡等有關。
美國西弗吉尼亞州殘疾人權益組織的法律總監耶利米·安德希爾表示,在這個世界上,許多老年人已經因與家人和朋友接觸不穩定而感到孤獨,為抗擊新冠肺炎大流行而採取的居家措施只會加劇這種感覺。今天,從遠端工作到遠端醫療,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虛擬的。然而,社會似乎忘記了一個關鍵群體——無法獲得可靠、負擔得起的高速網際網路的美國人。對老年人來說,這方面的代價是巨大的。
新冠肺炎大流行讓生活在農村的美國老年人遭受著更大的痛苦。疫情期間,醫生和護士通常採用線上看病的方式與病人保持聯絡,而這些老人缺乏這樣的條件,難以得到及時的醫療服務。另據皮尤研究中心調查,1/3的人表示不上網是因為沒興趣,32%表示網際網路太難掌握(其中8%的人表示自己“太老了,學不會”),還有19%的人是出於經濟原因,無法負擔網路和電腦費用。據統計,美國現今大約有770萬老年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美國國家電信和資訊局(NTIA)今年釋出的第15版網際網路使用調查報告顯示,截至去年11月,接近8成美國人使用網際網路,但“數字鴻溝”依然不小,主要存在於農村、非裔和拉美裔、低收入階層、老年人群體。好訊息是,65歲以上老年人上網比例相比2017年增加5個百分點(達到68%)。而在2018年,由於兩年間有超過1300萬公民開始使用網際網路,NTIA一度在報告中樂觀地稱“美國社會的數字化差異正在消失”。
美國許多組織和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老年人的“數字鴻溝”,並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如紐約市政府正與電信公司合作推廣“彌平城市的數字鴻溝”專案,旨在向居住在公共住房中的65歲以上老人發放平板電腦,並提供一年免費網路服務。紐約市首席技術官約翰·法默說:“新冠疫情向所有人表明,寬頻也是公共衛生必需品。人們要想在網上獲得必要的服務,首先必須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