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渲染“中國威脅”設定障礙,特朗普團隊忙著給拜登下套

由 完顏翠琴 釋出於 綜合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林日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任重】即便執政時間只剩下不到7周,特朗普政府依然不肯放棄拙劣的反華表演,這次粉墨登場的是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拉特克利夫。當地時間3日,他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聲稱“中國對當今美國構成最大威脅,也是二戰以來對全世界民主和自由的最大威脅”,將蓬佩奧等一些美國政客此前不斷重複的謊言與謠言又翻了出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4日引述一些美國媒體和專家的話說,“在地緣政治上對美國構成最大威脅的不是別人,恰恰是美國自己”。對於拉特克利夫此時渲染“中國威脅”的意圖,美國媒體看得清清楚楚——他想給當選總統拜登今後緩和對華關係設定障礙,留下特朗普的外交遺產。最近,白宮都在為此目標積極活動,國務院、國防部、國土安全部等部門本週集體出動,宣佈一系列打壓中國的措施。特朗普執政團隊給拜登瘋狂下套會對今後中美關係產生多大影響?這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不過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3日提醒道,沒有健康穩定的中美關係,“後疫情世界”不會穩定。

一場“公關閃電戰”

這篇署名文章的標題是“中國是頭號國家安全威脅”。“除了總統,我比任何美國政府成員都能接觸更多情報。”這名去年春天被任命為美國最高情報官員的共和黨人首先透過強調自己的職位來表明其接下來攻擊中國的言論是可信的。他聲稱:“北京打算在經濟、軍事和科技上主導美國和全球其他國家,中國的許多重大公共舉措和知名企業只是為中共的活動提供了一層偽裝。”

拉特克利夫說,他已經在850億美元的情報預算中調動資源,更加重視中國,並確保美國情報界擁有“所需資源,以使決策者對中國的意圖和活動有清晰的瞭解”。他還宣稱,“北京正在為與美國的無限制對抗期做準備”。《華爾街日報》4日引述美國官員的話說,美國本財年專門用於中國的情報預算將增加近1/5。

在4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華春瑩形容這是美方炮製的又一篇“謊言大雜燴”,“這篇所謂的文章只是起了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但全篇沒有拿出任何真憑實據”。她說,現在美國國內疫情非常嚴重,“但是我們不理解的是,美國國內的一些政客為什麼對此卻不以為然,反而依然在世界範圍裡尋找和製造敵手?”針對究竟誰是國際秩序的破壞者,華春瑩透過列舉資料和事實闡明:在美國建國後近250年的歷史中,僅有16年沒有打仗;有報道說,在聯合國190多個成員國裡,只有3個沒有同美國發生過戰爭或者沒有受到過美國的干預。

拉特克利夫在美國政府處於權力過渡時期惡毒攻擊中國的用意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CNN4日評論說,他在文章中的語氣比之前更加急迫,顯示特朗普政府官員在任期的最後時日試圖給對付中國“設定標準”。

拜登此前表示,在氣候變化、朝鮮問題等領域與中國合作符合美國利益,但他的顧問強調,新政府將與盟友密切合作,在科技、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問題上形成統一戰線。美媒稱,即將離任的特朗普政府官員發出警告可能會加大拜登的壓力,後者將被要求優先追究中國的責任,或者至少對於一些問題的考量將變得更加複雜。例如,拉特克利夫週四稱,說服盟友在5G問題上自願加入美國形成聯盟的時機可能已經過去,目前的形勢要求政府採取更有力的手段。另外,拉特克利夫聲稱中國政府在過去一年裡“進行了大規模的影響行動,包括針對(美國)幾十名國會議員和國會助手”,發動這種攻勢的頻率“是俄羅斯的6倍,伊朗的12倍”。CNN認為,此類言論可能會阻礙拜登政府與北京的外交合作前景。在文章末尾,拉特克利夫稱,對這代人的評價將取決於人們對中國試圖重塑世界、取代美國成為主導力量的反應。

拉特克利夫3日還接受福克斯新聞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採訪,其間,他喊話拜登政府不要將“情報政治化”,敦促他們“誠實”承認中國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國家安全威脅”。

“美國情報界公開指責競爭對手極其罕見。”美國Axois網站4日說,情報機構的作用通常只是向總統和高層決策者彙報國家受到的威脅情況,一般不會公開談論相關情報。拉特克利夫的“公關閃電戰”是一項更廣泛的、“全政府”努力的主要組成部分,目的是就涉華問題建立跨黨派共識。這表明,一些現任官員擔心拜登政府可能放鬆特朗普任期內的對華強硬路線。

“其中也有內鬥的因素”

特朗普政府本週宣佈多項打壓中國的措施:國務院釋出新規,將中共黨員及其家屬的赴美旅行簽證從最長有效期(10年)限制在單月單次入境;國土安全部要在所有口岸扣留來自中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棉花和棉製品貨物;國防部將中芯國際和中國海洋石油等4家公司列入所謂“中共軍工企業”黑名單,這份名單上目前共計35家中企;眾議院透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此舉被認為是將矛頭對準200餘家中概股。

3日,美國國會議員公佈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草案摘要,美國防務新聞網說,該法案在多個方面針對中國,比如計劃在兩年內為一項新的“太平洋威懾計劃”撥款69億美元,旨在提升美國軍事實力、增強在印太地區地位。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在法案概要中稱,這項計劃會向中國以及任何潛在對手發出強烈訊號,“美國堅定致力於捍衛在該地區的利益”。

“現在的問題是,在拜登接任總統之前的幾周時間裡情況會變得有多糟糕?”美國彭博社說,特朗普的措施把拜登擋在了一邊,而且,這是一個不斷升級的過程,談判的起點不斷被抬高,“對拜登而言,這些舉動當然可以被視為增加了對華關係中的籌碼,但同時也束縛住了他的手腳”。

“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為與其說是在給拜登‘挖坑’,不如說為他設定了各種條條框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拜登上臺的首要任務是團結美國,但在當前其國內高度撕裂的情況下,若要移除特朗普設下的障礙必將引起爭吵,而這勢必將耗費政治資本,令新政府付出一定的政治代價。“特朗普的這些政策有反華的特點,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對外政策都是內政的延伸,這其中也有內鬥的因素。”

香港《亞洲週刊》最新一期文章擔憂,在政治利益的驅使下,特朗普政府在最後時日甚至可能採取引爆衝突的冒險行為,“從臺海到南海都是危險的火藥庫”,特朗普的目標不在於一勞永逸地解決爭端,而是開啟中美關係的潘多拉盒子,“攪亂外交的渾水,撈取內政的油水”。

“那些沉迷於大國對立的人已經把腳伸進了陷阱”

楊希雨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擁有豐富外交經驗的拜登上臺後估計會根據自身理念和路線決定拆除哪些特朗普設定的障礙。“美國對外政策依靠國家利益和美國價值觀兩個輪子驅動,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這兩個輪子經常發生碰撞。”他說,特朗普以“國家利益”為重,傾向於全盤選邊,而拜登雖然重視美國價值觀,但他應該也會採取均衡策略,比如為實現團結美國這一目標而採取對沖措施,保持務實與強硬的平衡,“而這將對中美關係產生深刻影響”。楊希雨說,拜登很重視政治安全、經濟貿易、意識形態這三大中美關係領域。

英國《金融時報》4日稱,對於拜登時代的中美關係,北京或許已經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考慮對新政府上臺後可能延續特朗普時期的遏制戰略做出應對,另一方面也準備好放緩對抗節奏,至少不激怒拜登政府。文章稱,拜登團隊應該瞭解中國的意圖,只是,美國如今的現實可能會牽制他們的反應能力。

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3日出席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會時表示,沒有健康穩定的中美關係,“後疫情世界”不會穩定,全球治理也不會有效。他表示,要站到歷史正確的一邊,第一步就是要摒棄過時的思維。要避免掉入陷阱,最好的辦法是開闢一條新路。中美兩國之間一向存在差異,其中許多是世界多樣性的一部分,但任何差異都不是對抗和戰爭的理由,不管冷戰還是熱戰。“零和遊戲已經過時。企圖煽動不同國家和文明之間的疑慮甚至仇恨是極不負責任的。那些沉迷於大國對立的人已經把腳伸進了陷阱。”崔天凱說。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入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