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溺水者死而復生”提示急救水平需全面提升

由 欽慶敏 釋出於 綜合

張田勘

近日,四川綿陽一男子墜入涪江,好心群眾將其救起,經過幾輪急救,男子並未恢復心跳,大家以為其已死亡,隨後到達現場的120急救人盡全力搶救,最終對方奇蹟般恢復心跳。目前溺水男子入院接受進一步治療。這是一個跌宕起伏的急救故事,也揭示了急救在我國需要廣泛提升水平的一個重要現實。

實際上這是一個急救接力的過程,在醫護人員未到之時,岸邊群眾的搶救仍然是有效的,只是他們沒有把握住專業的死亡標準而已。急救的三個過程是早期的呼救、心肺復甦術(CPR)和自動體外除顫(AED)。一般情況下,這幾個要素需要第一目擊者和志願者來完成,如果現場有經過急救培訓的目擊者和志願者,才可以比較好地完成這三個過程。

北京市紅十字會統計資料表明,市民接受急救培訓普及的比率約為150比1,即150名市民中僅有1人取得了初級急救員證。心源性猝死在我國的搶救成功率不足1%。有急救專業人員提出,在我國心跳呼吸驟停的急救成功率其實都不到1%。

綿陽墜河的男子得到了在場群眾的救治,透過影片可以看到,救人者的急救行動也是經過了急救培訓的,唯一不足的是對死亡的判斷不專業。因此,從這個情況可以看到,未來首先是要擴大對公眾的急救培訓和對死亡的判斷。

一般人需要接受的培訓是遇到心跳呼吸驟停者首先是兩個呼叫。一是呼叫病患,以確定其有無意識,同時可以在呼喚時輕拍患者肩部,確定其有無反應,還要檢查患者有無呼吸。其次是呼叫120急救,並呼叫周圍人幫助。

這兩個程式完成後可以對病患急救,包括心肺復甦的胸外按壓,30次胸外按壓後做2次人工呼吸。即便是沒接受過培訓的普通人,也可在120電話指導下對患者進行心肺復甦。

此外,此次綿陽溺水事件也表明,公共場所的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配置不夠,在容易溺水的江邊和游泳地幾乎看不到。綿陽的溺水者也只是在120趕到後才使用了由醫護人員帶來的AED。

日本和美國每10萬人口擁有的AED分別為234和198臺,但是,在公共交通水平極高的北京也只是在所有公共場所才有1000臺左右,配置密度較低。不過,北京計劃在2022年實現地鐵車站AED全覆蓋,再進一步是按照理想化配置密度增加到每10萬人配置200臺。從綿陽的溺水情況看,未來AED還需要配置到江河湖泊邊和游泳場館內。

是否會用AED也成為急救成功的關鍵。搶救最好在4分鐘之內使用AED,最晚不能晚於10分鐘,早一分鐘就能提高10%的搶救成功率。鑑於一般人不敢使用AED,國外的AED設計已經在向簡單化方向發展。只要有人取下公共場所的AED,後者就會自動發聲,教人如何使用,志願者按語音操作即可。而且,AED能夠自動檢測是否需要放電,如果不是心室顫引起的心臟驟停便不會放電。

此次綿陽溺水者的死而復生當然是一種幸運,但是也透露出一個短板,志願者需要學會如何判斷死亡,或者要堅持一個原則,不要輕易放棄救治,直到專業人員到來,讓專業人員判斷病患是否死亡,才能救活更多的呼吸心跳驟停者。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