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費加羅報》3月2日發表雷諾·吉拉爾題為《“民主國家聯盟”美夢》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美國總統喬·拜登當地時間2月19日透過視訊會議在討論安全問題的年度慕尼黑會議上發表講話,希望“向全世界發出一個明確的資訊:美國回來了,跨大西洋聯盟回來了”。
同樣,這位美國總統想要表明其國家在外交上重返多邊主義,而後者的基礎顯然是由美國領導的所謂“民主國家聯盟”。為了應對中國和俄羅斯,這個聯盟超越狹隘的北約範圍,還包含了印度、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這些國家。
拜登的所謂“民主國家聯盟”是一種根植於美國曆史的國際戰略。它是威爾遜總統戰略的延續,同時也繼承了杜魯門總統的戰略。我們應該對美國這種所謂的“親西方民主”的唯心主義成果做出有分寸的歷史判斷。杜魯門主義對歐洲所謂“民主國家”非常有益。在美國軍事保護之下,這些國家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獲得了令人不可思議的發展。而美國在透過訴諸武力輸出所謂“西方民主”的意願下,也不由自主地導致了一些人道災難,諸如在印度支那(1955年至1975年),還有在伊拉克(2003年至今)。
那麼,基於怎樣可悲的現實,拜登的所謂“民主國家聯盟”美夢有可能被打碎呢?這些現實就是“自由國家”的利益以及它們所要動用的為其聯盟服務的手段的現實。各國的利益往往並不相同,它們所能動用的手段通常是不足的。
美國曆任總統都由衷地在全世界捍衛所謂“西方民主”制度,因為他們無法想象除了他們,還會有其他的火炬手。美國就是上帝創造的那個新耶路撒冷,旨在將專制和腐敗從地球上除掉。它把持著領導“自由世界”的天賦權利。
然而,當牽涉到各個盟國的戰略利益時,對所謂“民主”的關注會被暫時棄置一邊。柏林不會為了討好美國人、所謂“西方民主”制度和俄羅斯反對派納瓦利內,而放棄北溪天然氣管道二線。因為在為了討好其生態主義者們而犧牲了核能之後,柏林萬分需要一種比煤炭汙染更少的能源。
從目前的國際舞臺上來看,利益將繼續超越理想。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