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武裝衝突“無聲的受害者”

環境是武裝衝突“無聲的受害者”

2022年4月8日,烏克蘭第聶伯羅,一隻老虎被從哈爾科夫的費爾德曼生態公園運送至第聶伯羅。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綜合編譯 趙婷婷


“這裡的自然環境正在遭遇的事、人類付出的慘痛代價,都令我們震驚和恐懼。”生物學家托爾·漢森這樣形容衝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位於烏克蘭南部海岸的黑海生物圈保護區是候鳥的天堂。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每年都會有超過12萬隻鳥類到這裡過冬,白尾鷹、紅胸秋沙鴨和黑翅長腳鷸等稀有鳥類會在保護區的水域和溼地上築巢。這片保護區是很多瀕臨滅絕的生物賴以生存的家園,盲鼴鼠、黑海寬吻海豚,以及數十種稀有花卉、無數軟體動物和魚類,都生活在這裡。

如今,這片棲息地受到了衝突的影響,再加上環境汙染,當地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破壞,野生動物銳減。聯合國在一份宣告中寫道:“武裝衝突造成的損害遠遠超出戰火本身。衝突造成的生態後果可能持續幾十年。”

英國非營利組織衝突與環境觀察站主任道格·威爾告訴《紐約時報》,“環境是衝突中無聲的受害者。”

漢森和同事在2009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從1950年到2000年,世界上80%以上的主要武裝衝突發生在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英國科學期刊《自然》一份2018年的研究報告發現,武裝衝突與非洲各保護區內野生動物的減少有關。研究人員發現,野生動物種群在和平時期趨於穩定,而在戰爭時期趨於下降,衝突越頻繁,下降幅度越大。

《紐約時報》稱,在某些情況下,環境破壞甚至會成為一種軍事策略。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軍方在大片叢林中噴灑落葉劑,以使森林變得稀疏,使敵軍失去掩護。2011年,科學家們報告說,在比利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場周圍的某些地區,土壤中鉛和銅的含量仍然很高。

在烏克蘭,環境汙染嚴重。當地有很多化工廠和能源儲備設施,油庫、煤礦、天然氣管道和其他工業場所遍佈各處,如果受損,可能釋放出大量汙染物。此外,當地有4座核電站,擁有15個核反應堆。

《紐約時報》提到,衝突常會導致經濟和糧食危機,迫使窮苦人民加大對野生動物和植物等自然資源的依賴,造成長期的環境影響。例如,1975年安哥拉爆發內戰後,該國的反盜獵巡邏工作隨之中斷。在1977年至1992年的莫三比克內戰期間,該國9種大型食草動物,包括大象、斑馬、河馬和水牛,種群數量下降了90%以上。

英國《衛報》報道稱,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等組織已發表宣告,強調和平對自然環境至關重要,戰爭具有深遠的人道主義後果和生態後果。

衝突之後,人類迫切需要思考生態保護和治理問題。在尋求重建基礎設施和恢復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也會受到威脅。

在重建的過程中,莫三比克為全世界提供了一個範例。內戰讓該國損失了大量野生動物,但自2000年以來,莫三比克實施了一系列恢復措施:反盜獵巡邏;發展野生動物旅遊業;努力改善當地社群的經濟和食品安全……包括獵豹和野狗在內的掠食者被重新引入,大型食草動物的數量逐步恢復。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98 字。

轉載請註明: 環境是武裝衝突“無聲的受害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