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國際合作 維護貿易暢通——全球應對糧食安全挑戰⑤

加強國際合作 維護貿易暢通——全球應對糧食安全挑戰⑤

  圖① 4月30日,埃及農民展示剛剛收穫的小麥。艾哈邁德·戈馬攝 (新華社發)

  圖② 3月23日,幾頭牛在肯亞基利菲一處乾旱的村莊覓食。新華社記者 董江輝攝

  面對世界性的糧食安全挑戰,各國很難獨善其身,唯有通力合作,才能戰勝挑戰。當務之急是對遭受嚴重挑戰的國家提供緊急援助,防止引發社會騷亂、政治動盪,使局勢更加惡化。同時,要消除人為障礙。糧食安全挑戰主要來自糧食貿易和分配體系方面,越來越多的限制措施必將嚴重衝擊全球糧食貿易體系,引發惡性迴圈。因此,國際社會須大力促和止戰,敦促美歐等國取消單邊制裁,維護全球糧食貿易暢通。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極端天氣頻發、俄烏衝突等因素疊加影響,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遭受衝擊,糧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糧價持續飆升。各方對出現大規模糧食安全挑戰的擔憂不斷上升,維護全球糧食安全已成為全球經濟治理面臨的突出議題。

  面對這一世界性難題,各國很難獨善其身,唯有通力合作,才能戰勝挑戰。近期,聯合國等多個國際機構就糧食安全挑戰密集協調發聲,呼籲國際社會攜手合作,共同應對。

  採取緊急援助

  世界銀行近日估算稱,全球食品價格每上升1%,就會有近10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中。特別是西亞、北非地區近30個國家對俄羅斯、烏克蘭小麥供應依賴度超過50%。

  2009年由於糧食短缺引發的“阿拉伯之春”殷鑑不遠。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指出:“這些可怕的數字與衝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如果我們不養活人,我們就會養活衝突。”

  國際社會的當務之急是對遭受嚴重糧食安全挑戰的國家提供緊急援助,防止引發社會騷亂、政治動盪,使局勢更加惡化。聯合國已專門組建危機應對小組,協調應對俄烏衝突加劇的全球糧食、能源和金融複合危機,特別是減緩日益嚴峻的飢餓問題。

  5月18日,古特雷斯在全球飢餓問題部長級會議上表示,讓數百萬人擺脫飢餓的唯一機會是採取緊急和團結一致的行動,必須為人道主義行動提供充足資金,以防止飢荒和減少飢餓。

  世界銀行宣佈,未來15個月內將投入300億美元支援農業、營養、社會保護等領域的現有專案及新專案,支援弱勢家庭和生產者,鼓勵糧食和化肥生產,促進擴大貿易規模。

  4月13日,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貿易組織負責人聯合呼籲國際社會採取緊急協調行動,提供緊急糧食供給、資金支援、擴大農業生產並開放貿易,為脆弱國家提供緊急支援;呼籲國際社會透過贈款支援脆弱國家,為緊急糧食供給提供資金;同時承諾迅速加強政策和融資支援,為脆弱國家和家庭提供幫助,擴大受影響國家的國內農業生產和糧食供給。

  5月4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在2022年度《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釋出會上指出,應在全球層面共同應對嚴重糧食安全挑戰。糧農組織呼籲加大農業緊急援助力度,2022年計劃籌措15億美元,用於在農業領域採取緊急干預措施,幫助5000萬人擺脫重度飢餓。

  消除人為障礙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6月3日釋出的預測,2022/2023年度世界穀物產量預計為27.84億噸,加上庫存糧食,總供應量為36.35億噸;同期,世界穀物消費量預計為27.88億噸。

  從全球糧食總體供需關係看,全球糧食產能可以滿足消費需求,糧食安全挑戰主要來自糧食貿易和分配體系方面。全球糧食生產和出口高度集中,美國、歐盟、俄羅斯等12個糧食主產區生產和出口的糧食總量佔全球的70%,美國ADM、邦吉、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四大糧商壟斷了全球80%的貿易。

  近年來,美西方國家將貿易問題政治化、武器化的傾向日益突出,全球糧食貿易體系頻繁遭受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衝擊。

  自疫情發生以來,全球範圍內頻頻出現限制糧食出口的情況。俄烏衝突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主要糧食出口國開始實施包括出口限制和關閉市場在內的農產品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以保護本國糧食供應。截至5月底,全球共有20多個國家實施了糧食出口限制。越來越多的限制措施必將嚴重衝擊全球糧食貿易體系,引發惡性迴圈。因此,國際社會必須大力促和止戰,儘快緩和地區衝突,扭轉對糧食短缺的恐慌情緒,推動糧食出口國切實履行WTO《貿易便利化協定》,保持糧食貿易開放,營造可預期的貿易環境;同時敦促美歐等國取消單邊制裁措施,維護全球糧食貿易暢通。

  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烏糧食出口均受阻。據外媒引述烏克蘭方面的說法,烏克蘭目前已積壓超過2000萬噸用於出口的穀物,無法透過黑海出海港口運出境。俄羅斯總統普京6月3日表示,俄方不會阻止烏克蘭糧食外運;同時,俄下一農業年小麥出口量將增加到5000萬噸。俄外長拉夫羅夫表示,西方對俄製裁限制了俄羅斯出口本國糧食的能力,加劇全球糧食安全挑戰。古特雷斯表示,如果烏克蘭、俄羅斯的糧食和化肥不能重新進入國際市場,那麼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就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案。為此,他將繼續盡一切努力推動透過對話結束俄烏衝突。

  加大技術支援

  農業補貼問題是即將舉行的WTO第12次部長級會議要討論的焦點之一。根據“特殊與差別待遇”,發展中成員國可以向本國農業提供微量允許支援,但實際補貼的範圍和力度遠低於發達成員國。發達國家長期實施鉅額農業補貼,導致農產品出口集中度不斷提高,美國等糧食出口大國憑藉國際市場壟斷地位在俄烏衝突中大發橫財。在此前的WTO談判中,不少發展中國家呼籲給予發展中成員國微量允許支援之外更多的政策空間,幫助其提升農業生產能力;敦促發達國家削減其扭曲貿易的農業補貼。

  增強發展中國家糧食體系韌性也是重中之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長期缺乏糧食生產、加工、倉儲以及應對極端天氣的技術和能力,糧食對外依賴度高,抗衝擊的韌性差。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歐盟、世界銀行等機構在一份聯合宣告中指出:“要採取大規模的行動,轉向綜合的預防、預測和更有針對性的方法,以可持續的方式解決導致糧食危機的根本原因,包括結構性的農村貧困、邊緣化、人口增長和脆弱的糧食系統。”屈冬玉強調,要重視科學與創新,如採用新的育種技術提高作物產量、改良理想性狀、增強抗性等,為發展中國家農業糧食體系轉型注入動力。外部援助資金的分配方式應進行結構性改革,以便透過投資長期經濟發展逐步減少對人道主義援助的依賴,從根本上解決飢餓問題。

  中國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資金援助最多、派出專家最多、開展專案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40多年來,中國雜交水稻已在亞洲、非洲、美洲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推廣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中國研究人員先後赴多個國家提供建議和指導,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名雜交水稻專業技術人才。中國真心實意地幫助各國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水平,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援助之路。

  專家指出,應對糧食安全挑戰的另一個重要方案是減少浪費。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目前糧食損失和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從收穫到零售各環節全球糧食損失率達14%,零售、餐飲和消費環節浪費率更高達17%,相當於12.6億人口一年的口糧。聯合國有關機構應進一步宣傳《國際糧食減損大會濟南倡議》,凝聚共識。同時,推廣應用發達國家先進技術,不斷提升科學儲糧減損能力。 (經濟日報記者 李學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98 字。

轉載請註明: 加強國際合作 維護貿易暢通——全球應對糧食安全挑戰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