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杜梨
平原地區3公里找到樁、核心區0.9公里找到樁……北京日前印發“十四五”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發展規劃,清晰可感的建設目標,讓不少車主很是期待。
截至2021年底,全北京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突破50萬輛,累計建成充電樁25.6萬個,平原地區平均服務半徑小於5公里的社會公用充電網路已趨於成形。但對接到廣大新能源車主的現實體驗,目前的布點和2:1的車樁比還是有些捉襟見肘,有的車主每充一次電得專程跑個三五公里,充電場站效率偏低,甚至“充電1小時,排隊4小時”。此外裝置損壞情況也較為普遍,有時滿懷希望跑到才發現是殭屍電樁。種種“充電難”都加劇了“里程焦慮”,尤其到了電池活性下降外帶還有暖風額外消耗的冬季就更為突出。
“里程焦慮”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必過之坎,充電樁等配套裝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經過多年發展,“能不能充”的問題基本解決,但隨著新能源車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好不好充”“方不方便”的升級需求愈發緊迫。這也鮮明體現出充電樁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回望從無到有的發展初期,不少企業狂熱跑馬圈地,反而忽視掉了佈局合理、後續運維等重要問題。進入“下半場”,相應服務必然要有一個精細化升級的過程。無論是更多更密佈局,還是大力推進換電模式,只有在最佳化充電體驗下功夫,方能穩住車主的心。
破解“充電難”,不只是硬體設施問題,很多現實梗阻都需要充分發揮“有形之手”的作用積極求解。比如,目前普遍反映的私樁難進小區問題,攔路虎究竟是物業還是電力容量,需要有關部門協調跟進;再如,鼓勵探索和推廣車電分離模式,必然面臨電池標準如何統一、退役電池梯次利用等現實難題,也需要政府與企業聯手破題。據預測,“十四五”時期,北京新能源汽車將加速實現規模化發展,向200萬輛躍升。最佳化充電體驗,緩解“里程焦慮”,將是新能源汽車行業更好續航的基礎。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出發更早,市場更大,在“換道超車”之後居於領跑地位。但隨著眾多世界老牌車企入局,爭奪市場蛋糕的難度明顯加大。直面問題、補足短板,在激烈競爭中保持有利地位,是決勝“下半場”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