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總理莫迪正式宣佈決定廢除3項農業改革法案,並敦促參與抗議的農民儘快結束抗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自此,長達一年多的印度農民抗議活動終於以印媒所稱的“農民的勝利”而結束,莫迪領導下的印度政府當初所推出的農業改革法案几經波折,最終仍難逃黯然離場的命運。
一年前,印度政府推出了3項農業改革法案,即《2020農民(授權和保護)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2020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和便利)法案》和《2020年基本商品(修正)法案》。然而,法案一經推出便飽受爭議。
這3項農業改革法案最主要的內容是政府放鬆對農作物價格的管制,取消由政府為保護農民權益而強制設立的最低收購價。根據政府的解釋,上述法案可以廢除“中間人”制度,允許農民將農產品自由出售,從而免除手續費和課稅。然而,印度農民普遍認為,這3項農業改革法案將讓農民失去政府定價的保護,讓大企業拿到定價的權力,從而使企業更容易壓榨底層農民的利益,最終只會將農業不可避免地推向私有化,企業成為最終獲利者。很快,來自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和北方邦的農民聚集在一起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要求廢除農業改革法案。
起初,莫迪拒絕與抗議農民談判,後來在抗議活動的巨大壓力下,政府只能一次次答應農民團體所提出的條件。事到如今,莫迪政府終於宣佈撤銷這3項法案,並向民眾致歉。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印度政府先是頒佈改革法案引來抗議,最後在抗議下廢除法案,看上去像是一出十足的鬧劇,只是這鬧劇背後多少也能看出莫迪在其任期內的經濟改革之痛。
許多外媒分析稱,莫迪最終妥協讓步的直接原因是執政黨當前選情不容樂觀。一年間,針對改革法案的農民抗議不斷升級,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在印度國內反反覆覆,阿富汗局勢也發生鉅變,種種因素都讓莫迪政府的民意支援率一步步滑落到危險境地。2022年是印度的選舉年,而農民是印度最大的投票群體,抗議農民來源地之一的北方邦對於執政黨而言更是選舉要地。如果莫迪再不放低姿態,可能會使其所在的印度人民黨滿盤皆輸。當然,放棄法案本身也有弊病,因為選擇向農民妥協,莫迪的“鐵腕”形象無疑將遭受較大打擊,黨內威望也會受損。而且法案的流產也將讓執政黨失去相當一部分大資本集團的支援。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執政黨確實不敢冒險繼續力推法案,只好“斷臂求生”,先把農民穩住,改革的事從長計議。已經廢除的爭議法案本身對於整個國家而言到底利弊如何暫且不論,但這次失敗無疑是莫迪在經濟改革道路上的一次重創。執政黨對於選票總是抱有顧慮,莫迪因此並不能如他所說的那樣大刀闊斧進行經濟改革,農業改革法案的徹底失敗亦是這種顧慮的無奈後果。
除此之外,印度經濟社會的痼疾之深,也在這次法案的失敗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位印度農民抗議活動的領導人曾向媒體表示,如果法案透過,企業肯定會獲得定價權,之後農民就將失去土地和收入。他還說,農民不信任大企業,政府設想的市場機制只能在貪腐行為少、監管力度大的國家執行,但在印度不管用。定價權從政府手中交出,政府認為這是市場自由,而農民滿眼看到的只有企業壟斷,這說明當前印度農業市場的問題很多、很嚴重,可以說並沒有進一步自由化的成熟條件。莫迪所推行的經濟改革本就希望能夠徹底根除這些痼疾,然而長久存在的資本沉痾現在反而讓印度在經濟改革的道路上處處碰壁,頗有一種“病重難醫”的苗頭。
3項農業改革法案撤銷後,莫迪政府仍可在社會福利、基礎建設等其他民生領域努力贏回一些選票,然而經濟改革所面臨的重重阻力並未得到根本緩解。這些問題拖得越久越難解決。印度這一年的農民抗議活動出現了不少死傷者,如果這並不能幫助印度衝破桎梏實現自我進化,想來多少令人唏噓。(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施普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