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這個名詞好像成為了家長對於孩子最好的讚賞,不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選擇聽父母話也總是被周圍其他家長誇讚,而那些不聽話的孩子最後受到的懲罰相對來說就會更多一些。
慢慢的不少的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誇獎,開始變得成為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不再變得\'\'無理取鬧\'\',開始學習做一個\'\'乖寶寶\'\'。
不過那些從小就聽話的孩子,之後又成長為了什麼樣呢?那些看起來不聽話的孩子,又真的有錯嗎?
微博曾經有一個話題,叫做:\'\'你身邊那些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過得怎樣?\'\'
不少網友紛紛在話題下面留言,留言評論很快就突破了上萬條,評論當中有不少人都在書寫著自己的故事:
\'\'我從小就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但是我現在特別的後悔,為什麼當初沒有遵照著自己的願望去坦坦蕩蕩轟轟烈烈的活一場,導致我現在到了這個年紀,想要去後悔卻又來不及了。\'\'
\'\'聽話的孩子好像什麼都好,但是又好像什麼都不好,這個社會當中最平凡的莫過於是那些聽話的人,循規蹈矩的讓人抽不出一絲錯誤,但是他們好像都活得沒有想象中那麼開心。\'\'
\'\'現在的我,因為曾經的\'\'聽話\'\',變得做什麼事情首先都是察言觀色才會下決定,太過注重別人的意見,也讓我活得很累。\'\'
或許每一個人身邊都有一些從小就聽話的孩子吧,他們學習認真、禮貌待人,是不少老師和家長們會誇讚的物件。
這些孩子小的時候也一直處於一種\'\'別人家的孩子\'\'光環之下。看起來未來好像都是一片美好的現象。
可是後來呢?很多我們曾經羨慕過別人家的小孩,最後都沒有過上他們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沒有遵循自己內心的夢想好好的活一次。
而相反,那些小時候看起來好像很不聽話、叛逆的孩子活得更加自我,最終也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成為了讓其他人真正羨慕的模樣。
魯迅先生在《從孩子的照相說起》提到過有關\'\'聽話教育\'\'的話題:馴良之類並是不惡德,但發展下去,對一些事情無不馴良,卻絕不是美德,也許簡直倒是沒出息。
魯迅先生認為,很多一味聽話的孩子到最後都沒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只是一味的遵從父母和其他人的安排、行事,這樣最後也無法活出真正的自我。
\'\'聽話教育\'\'很多時候也在傷害孩子。很多時候\'\'你要聽話\'\',\'\'你要懂事\'\'彷彿已經成為了父母口中的口頭禪,每個家長最終都會對孩子唸叨幾句,可也正是這些\'\'聽話教育\'\'慢慢的毀了孩子。
小梅一直都感覺自己是一個好媽媽,因為她一直在教會孩子謙讓和分享,所以她的孩子帶出去的時候,也經常被別人誇:很懂事、很聽話。
但是後面她卻發現,自己的孩子經常被其他人搶奪玩具和圖書,而孩子在別人的搶奪之下顯得很無措,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懂得一味的忍讓。
這個時候她才意識到自己真的做錯了。她曾經認為自己教育出來一個聽話的孩子是為了孩子好,但是現在她才發現,她這樣的教育方式正在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懦弱和自卑。
孩子太過聽話的背後,是父母的過度控制。
孩子處於幼年時期是沒有判別能力的,所以他們只能遵照家長對自己的囑咐進行行事。
但是有些家長卻在孩子聽自己話的時候,利用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對孩子進行控制。設立了一個又一個框架,讓孩子活在框架當中。
這些父母明面上都在訴說自己都是為了孩子好,是在愛孩子,但實際上都是父母自己的控制慾正在作祟。
家長真正的想為孩子好,應該讓孩子變得更加獨立自主。
無論怎樣,家長們都不能否認,我們終將會看著孩子的背影慢慢走遠,家長們不可能永遠都陪在孩子的身邊。
我們如果一味將孩子培養成為了一個\'\'聽話\'\'的人,這樣將會讓孩子無法自己進行決定判斷是非,讓孩子逐漸的對生活喪失鬥志,最後喪失為自己努力的勇氣。
凡事都聽父母的聽話的孩子,可能在早期的時候過得很好,但是卻收穫不到真正的快樂,也許最後會過上父母為之安排的安穩的生活,但是這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們作為一個終將會成長為大人的孩子,很多時候應該擁有自己的主見,應該自己對自己的人生做主,為自己渴望的未來去奮鬥。
這樣才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懊悔:為什麼我當初選擇做了一個聽話的孩子?而不是選擇成為我自己?
希望曾經那些一直聽父母話的孩子,能夠審問自己的內心,學會聽從自己內心的安排,走自己想要走的路。畢竟,人生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剩下的路還需要我們自己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