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店店主小周在一家外賣平臺開通了外賣業務。近來,有位顧客在他的門店幾天來連下5個訂單,卻次次都不愉快,取消了3個,另外兩個完成的訂單還給了差評。這對小周的生意和心情造成了極差的影響,為了弄清原因,也給自己找個說法,小周向媒體求助。
小周的店鋪是24小時營業的,這位顧客下單的時間不是深夜,就是凌晨,點的東西也都一樣,一份蜜瓜和一份水果撈。儘管顧客的3次取消訂單都是沒幾分鐘取消了,但因為深夜門店客人少,小週一接到訂單就開始做,等對方取消的時候,水果撈已經是半成品了,只能丟掉。另兩單顧客給出的差評是:水果裡面是壞的,吃的進醫院了,慎重。
當找到顧客蘆女士,問及為什麼退單時,她說,“我想退就退了啊”,她並不是惡意下單又退單。蘆女士覺得自己被商家打擾到了,說如果再這樣她就要報警處理。
小周當時就報了警,民警趕來後和蘆女士進行了溝通,最終她刪除了差評。蘆女士後來表示,她給差評是因為吃了水果撈後確實肚子不舒服,只是寫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她還說,自己之前吃了火鍋,水果又比較冰涼,所以讓肚子不舒服了。
至於反覆下單又取消,是因為喝多了酒,意識不清醒,又近視,本想下單,卻不知怎麼點了退款。後來想著,商家已經做了,就又下單,想讓送過來。
網友們對此事又有著兩極化評價,有的認為多次取消訂單不對,但給差評是消費者的權力,不能商家不服氣就得刪除。還有不少人同情商家,認為商家掙外賣單的錢不容易,一次不滿意還要再點、再跳坑,蘆女士的做法簡直是缺德、欺負人。
其實在不久前,有一則類似的訊息也在網路上傳播廣泛,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姚女士因自己的電商平臺賬號被永久封號,帶著記者找到相關平臺維權。溝通後才知道,姚女士利用水果運輸過程中易腐爛的特點,在3家平臺8次下單,利用同樣的照片惡意索要賠償。被商家投訴後,平臺才做出如此懲罰。
這兩次事件,分別是在警方和平臺的干涉下,做出了對商家有力的判定,但通常狀況下,外賣平臺在商家和消費者之間,一般都是選擇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平臺的評分機制,對於商家有著巨大而直接的影響,據統計,1-2條差評會使商家的訂單量減少10%-20%,而1條差評需要20個好評去抵,才能挽回門店的評分。差評還會對商家在平臺的自然曝光率產生直接影響,這會增加商家的競價成本,降低下單轉化率。
評分對於商家的影響不需要多強調。每個消費者對於門店分數的最低容忍度也是不同的,一般來說,4.5分是使用者對於門店印象和臨界點。4.5以上會給店鋪加分,並增加下單、進店的轉化率;4.5分以下的,可能被敏感的使用者直接放棄,拉入黑名單。
食品外賣是特殊的商品,一來消費者的口味偏好和評價尺度千差萬別,二則指出的食品問題也難以儲存和證明。此外,吃進肚子裡的東西,因為每個人的身體反應和接受不同,還有像蘆女士一樣因為不同因素疊加,造成了腸胃不適,不一定就是因為這一次外賣的食物有問題。
消費者需要真實、客觀、不過於自我的評價,給出挑選參考,營造可信任的信任機制。而現在的外賣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水平,顯得太脆弱了。想想自己的挑店、下單經歷,是不是一句“太鹹”、“難吃”就能讓自己想東想西、避而遠之?
給門店打分,當然是消費者的合法權利,並且十分重要、十分有效。這裡說要理解商家的不易,絕對不是為商家開脫,而正是因為評分機制不僅對於商家重要,對於消費者來說也一樣重要,維護好兩邊的平衡,才能讓消費者長久地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