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兇孩子,孩子越要抱著你的腿;你越讓他走開,他越會跟著你;你越生氣,他會哭著求你不要生氣。
你是否發現一個現象:
當媽媽對孩子越生氣的時候,孩子越要求抱抱?
前幾天,帶著娃和同事吃飯。
她家孩子2歲,吃飯的時候,小傢伙一直要番茄醬,用手蘸著吃,最後弄到了媽媽的褲子上。
同事馬上生氣了,還甩手給了孩子一巴掌。
孩子立刻大哭起來,還一邊伸手要媽媽抱抱。
我當時就在想:為什麼媽媽對孩子這樣,孩子還要求媽媽抱抱他?
記得一檔綜藝節目《金牌調解》。
節目中來了一對求助母子,兒子已經30多歲了。
兒子說起自己崩潰的抑鬱症,甚至有過輕生的念頭,源自於童年往事。
他的老師經常打他,放在口袋裡的黑豆都能打碎。
當他向媽媽求助時,媽媽對他說到:肯定是你不好,為什麼老師不打別人?
後來,他就不再向父母傾訴了,因為在學校打一次,回家後又要挨第二次打。
即便這樣,他在遇到困難時,還會一直想到媽媽。
有一次和同學發生爭執,老師出面主持公道,但他堅持自己沒有錯,於是,老師讓他回家反省。
回家後,原以為媽媽會安慰他,但結果是,媽媽說老師沒錯,全是他的錯。
其實,讓孩子傷心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父母的不理解,可能帶給他第二次傷害。
即便他到了30多歲,童年的陰影依舊纏繞著他,直到他結婚生子,又離婚單親。
在他崩潰那一天,他給媽媽打電話,請求媽媽自己“離開”後,要照顧好他的孩子。
但媽媽從來不聽孩子把話說完,就掛了電話。
就連自己輕生的後事,都要打好幾次電話才能把話事說完。
知道媽媽冷漠,還是要求救。知道媽媽會掛電話,還是要繼續打。
在別人眼裡,他總是揪著往事不放,但實際上,他太想被愛了。
作家劉繼榮在《遇見世界上最好的愛》中,也講述了一個淚奔的故事。
有一天,她去幼兒園接女兒放學。
老師告訴她,她的孩子比別的小朋友“慢半拍”,而且無法控制食量,吃的胃疼了,還要求加餐。
聽了這些,劉繼榮有些難以想象。
工作一天後,她“癱倒”在床上,但女兒總是纏住她,還發出“吱吱”的聲音。
她實在無法忍受,終於爆發了:滾出去,我不想看見你。
最後,媽媽平復下心情後才知道原因。她聽女兒說:
我吃太多不是饞,也不是傻,我要吃的飽飽的才不會生病,才能長高;長高後我就能幫你拖地、做飯了,你就再也不會討厭我了。
原來,孩子在小時候,他們會從父母身上尋找安全感,即使找不到,他們也不會離開。
你越生氣,越罵他,他會越想求助,越渴望媽媽的懷抱。
不難發現,生活中總會有這樣的場景:
他們不是“受虐狂”,也許他們只是“一根筋”而已。
越兇他們,他們越恐懼,就越想抓住“愛”。
直到他們越來越害怕,害怕失去他最溫柔的媽媽。
就算哭,也要追著媽媽,學著安慰:媽媽,不要生氣,別不要他。
孩子在3歲以前,是最需要媽媽照顧的階段,也是形成依戀期階段。
這時候,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也會對媽媽更依賴。
在這個時候,媽媽即便對孩子發脾氣,孩子也會不加選擇地愛媽媽。
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只有媽媽的愛,才會讓他們更安心。
【圖文素材來源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