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做好父母”專欄
當我們在父母成長營介紹父母如何“積極傾聽”的時候,有一位媽媽在下面提了一個問題,“現在好像孩子我們的話,這該怎麼辦?我們可以聽孩子講了什麼,也懂他們,輪到我們說的時候,他們卻不在聽,或者和你頂撞,令人非常頭疼。”現場也有父母表示贊同,看起來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有人將孩子的不聽話歸因於電子裝置帶來的干擾會分散孩子的專注力,因此父母說什麼孩子也許並沒有聽到,這當然是一個可能的理由,但我個人以為無論是電視機時代、廣播時代,還是現在的智慧手機時代,技術的進展會在一定範圍裡影響孩子,但這不是絕對的,之所以父母說話孩子不聽,更多的可能在於父母表達上的一些問題。
我們設定一個孩子干擾到父母,彼此形成一定衝突的場景,請現場的父母想一想“你會怎麼說,然後寫下來,不要寫名字,放在一個盒子裡面”,因為是匿名的,因此更為真實,隨後,我念出其中的一些對話:
“你這個討債鬼,讓我們討厭!”
“你再不改正就真的毀掉了,趕快改!”
“我怎麼有你這樣的孩子,看看隔壁小明,聰明可愛又聽話!”
“你怎麼這麼笨,這樣的錯誤都會犯,還有救麼?”
“你趕緊出去,我不想看到你!”
……
當我讀出十幾條之後父母們都安靜下來了,他們只寫了一條,但現在匯聚起來就成了一連串的令人感到空氣都要凝滯的話語。
很顯然,絕大多數父母都採取了無效的溝通方式,他們的語言正規化會讓孩子產生一下感受:
父母在討厭自己
自己是笨的
喪失自尊
摧毀自信
自己的需求無法在父母那裡得到滿足
自己要反抗(到了青春期會反抗力度更大)
大多數父母都不清楚自己的語言會對孩子造成這樣的心理感受,當然,我可以保證沒有一個父母願意讓孩子有這樣的心理感受,但事實上衝突還是發生了,孩子要麼哭的鼻涕眼淚齊下,要麼怒目圓睜,要麼賭氣出走(這應該也是在十歲之後出現的行為,若有了第一次,就會形成習慣。)
如果給父母的無效溝通語言分分類,大致有以下一些:
一是給出一個“確定方案”。包括命令、警告、說教、“正確建議”。
前幾個比較容易識別,例如命令:“把它關掉”“現在去做作業”;警告:“如果你不停止,我就削你,想不想試一試”、“你不出去,看我不打死你”;說教:“你不應該那樣,你應該這樣……”“寫作業的時候要保持專心”(道理是正確的,但這樣說是無效的)。
有父母會覺得上面三個確實語氣上令人不能接受,自己要慎言,那“正確建議”為什麼也是無效的呢,難道不應該給孩子好的建議麼?
這可以以昨天專欄文字為例,“爸爸做方案,你去讀書,我們一起學習!”這似乎是一個理想的建議,也非常正確,但孩子沒有去讀書,而是選擇了玩積木。
成年人以為的“正確建議”,也許在孩子眼裡並不符合實際,有時也是變相剝奪了孩子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種單向度的輸出和確認,而這種單向度很容易碰壁,尤其面對孩子純真心靈的時候,他會直接回絕你,絲毫不給你面子。
二是否定性的負面資訊。包含嘲諷、批評、心裡診斷。
這應該比較容易識別。
例如“我為你感到羞恥!”
“你讓大家很難受,太糟糕了”
“你體諒過媽媽嗎,從來沒有!”
“你就是想博取同情,看穿你了!”
“你為什麼不能聽話一點?”
所有消極的判斷在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中都起著破壞性的作用。他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可恥的人、一個惡棍、一個不受歡迎的人、一個惡棍等。童年形成的不好的、完整的自我概念會對他的成年生活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在之後的一些悲劇事件中,常常有一個靈魂的童年被完全否定。雖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上述句子會出現在絕大多數家庭中,但程度不同。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們應該保持警惕,至少不要把這些詞顯得過於濃重,直到我們完全消除這些絕對消極的判斷。 既然父母這樣的語言讓孩子牴觸,那麼,接下來就要思考什麼樣的表達是有利於孩子構建積極健康自我的,同時孩子願意傾聽,並且去認真的做,明天的專欄重點聊這個話題,敬請關注。 需要聲點,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存在唯一權威的方案,在這裡的分享僅僅是個人的感悟或者建議,最合適的方法永遠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