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初次與檀林渡槽相遇,應該是2017年。一開始對它,並沒有太多的關注,只覺得應該是高架橋。畢竟福林村裡的古寺、古街、古厝等風景,就很值得大家去品味。
後來,陸陸續續又去了幾次福林,不免覺得奇怪:為什麼這座“高架橋”都沒有車輛在上面行駛呢?
龍湖鎮福林村檀林渡槽
經過向村民瞭解,小編才知道,像長虹橫跨福林村的建築物原來叫做“渡槽”。我不禁愕然,一下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渡槽通常架在山谷、河流、農田上面,所以也有人把它叫做過水橋、高架渠、輸水橋,甚至有人把它叫做“人工天河”。它是人們為了解決城鎮居民飲水,或者農田灌溉用水的難題,從水庫或者其他水源充足的地方引水而架設的運水渠道。
上世紀中期,我國的水利設施滯後,嚴重影響了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隨著“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號角的吹響,一批以灌溉為主的池塘、水庫、渡槽紛紛落成。一座座渡槽如雨後春筍出現在晉江地面。
永和鎮玉溪村渡槽檀林渡槽全長860米,每段槽身長11米,是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的“U”型殼,槽身距地面最高高度為13.5米,是晉江現存規模較大,儲存比較完整的一段渡槽。檀林渡槽每2.6秒流過1立方米也就是1噸水量,所用的條石材料則大多取材自當地花崗岩。
上世紀九十年代,因為颱風影響,檀林渡槽中段一度塌毀。後來經過水利部門的維修,原本石頭砌成的橋墩換成鋼筋水泥材質,檀林渡槽才得以完整儲存下來。這次維修也增強了福林村村民對於渡槽的保護意識。2016年,龍湖鎮福林村成為廈門大學校外實踐基地。數年來,廈門大學師生與福林村兩委常常針對檀林渡槽的保護進行探討。
在福林人看來,儘管檀林渡槽引水灌溉的功能已經不在,但它就像村子的標誌,像一座航標,引領著在外的福林人歸鄉。
在很多人看來,提到檀林渡槽,不能不提到的還有它的“孿生兄弟”——大侖渡槽。大侖渡槽全長2.2公里,有57個石拱,是當時全省水利工程標誌性建築。
它和檀林渡槽是新華電灌站的不同地段,新華電灌站灌溉了石獅、永和、龍湖、深滬等四個鄉鎮,受益農田5萬多畝。
大侖渡槽原貌
雖然包括大侖渡槽在內的許多渡槽,或是被棄用,或是被拆除,或是破損了,但是走在晉江田間地頭,你還是能不經意間與渡槽擦肩而過。在內坑鎮黎山村、上方村,永和鎮玉溪村,磁灶鎮大宅村、洋宅村和新塘街道梧林傳統村落等地,還有部分渡槽建築保留下來。
內坑鎮上方村渡槽
內坑鎮黎山村渡槽
我們欣喜地看到,不僅檀林渡槽得到重視和保護,許多村落也著手維護與利用村裡的渡槽。磁灶鎮洋宅村馬坪橋渡槽建於1965年,全長將近500米,村裡打算結合成片的農田和溪水,打造成鄉村旅遊景點。
磁灶鎮洋宅村馬坪橋渡槽
用智慧和勤勞建成的渡槽,幫助人們度過乾旱缺水的困難,它承載人們對豐收的期望,也代表著艱苦拼搏、團結協作的時代精神。我們期待,這些“人工天河”,可以搭上鄉村發展的春風,以另外一個形式,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來源:晉江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