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
美國聯邦政府的一份名單,硬生生地把世界劈成了兩半,一半叫“民主”,一半叫“獨裁”。名單上的110個國家和地區,是受美國政府邀請參加12月9日至10日“全球領導人民主峰會”的“民主政體”;不在名單上的其餘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則是美國政府眼中的“威權政體”。
以“民主”為名義,拜登攢了“民主峰會”這個“局”。按照美國官方的說法,這次“民主峰會”將集中討論“民主國家面臨的挑戰”,圍繞“抵禦威權主義”“打擊貪汙腐敗”“促進尊重人權”三個主題徵求“大膽而可行”的意見,鼓勵各國領導人提出“捍衛國內外民主人權”的宣言與倡議。
“民主峰會”參會名單的多重標準
從提出之日起,“民主峰會”就受到美國國內和國際社會的如潮批評。最廣受質疑的,就是選擇出席峰會的“民主政體”的標準。
即便從美國政府資助的“自由之家”組織釋出的“2021年世界自由指數”看,這份受邀嘉賓名單也讓人摸不著頭腦。“自由之家”2021年釋出《世界自由》調查報告,對世界各國的“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狀況打分,分值從0到100分不等,得分越高表示“民主”程度越高。在“民主峰會”邀請名單中,既有100分的芬蘭、挪威和瑞典,也有僅20分的剛果(金)。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學者史蒂文·費爾德斯坦指出,如果根據《世界自由》報告的排名,超過30%的受邀參加“民主峰會”國家“沒有自由”或“只有部分自由”。
引起爭議的國家包括肯亞、剛果(金)、伊拉克、印度、菲律賓等。肯亞現任總統烏胡魯·肯雅塔,曾因捲入部族衝突而受到國際刑事法院的“反人類罪”指控。剛果(金)因政府軍屢屢侵犯人權、司法部門任意拘捕等問題,受到聯合國多次點名批評。伊拉克政府是美國推翻薩達姆之後一手建立的,其頒佈的法令被指有違《日內瓦公約》和《海牙公約》,政府本身跟“民選”更是毫不沾邊。印度總理莫迪作為著名的民族主義者,曾因迫害穆斯林受到美國製裁,印度2020年頒佈的《公民身份修正法案》也曾引起軒然大波。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被指“發動血腥禁毒戰爭”,至今還在國際刑事法院的待審名單上。
同樣讓人費解的是,“自由之家”那份“美式民主”榜單上的一些“優等生”,如93分的安道爾、71分的突尼西亞和66分的玻利維亞等,卻被排除在受邀名單之外。最出人意料的或許是不丹。近年來,不丹從君主制轉型為君主立憲制,在2021年“世界自由”指數中得分為58分,卻不在峰會邀請之列。新加坡也意外“落選”。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自“9·11”之後,美國開始強行對外輸出民主,但美國自身治理成效卻不足以讓其成為全球榜樣,導致美國的對外“民主輸出”和國內“民主建設”都徹底失敗。所謂“民主峰會”並不是以“民主”為基本判斷標準,而是以美國利益和相關利益集團的對外交往偏好來劃分是否屬於“民主陣營”。
美國召集這次“民主峰會”的參會名單,遴選標準看似模糊不清,實際上反映了美國政府的外交戰略。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學者喬舒亞·庫爾蘭特茲克認為,邀請一些備受爭議的國家參會是出於戰略考慮,而不是因為它們在美國看來是“民主自由”的。比如,菲律賓在南海地區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美菲之間有軍事合作協議。伊拉克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代理人”。同樣,邀請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合作伙伴印度參會,華盛頓就必須邀請印度的“死對頭”巴基斯坦,以免美巴關係進一步惡化。
美國擬定“民主峰會”參會名單的另一層考量,是打壓中國和俄羅斯。王文指出,美國邀請一些並非美國盟友的國家參會,是為了挑撥這些國家與中俄的友好關係,為對抗中俄虛張聲勢。
分析普遍認為,美國苦心經營的這次“民主峰會”,邀請名單是“大雜燴”式的,從一開始就讓峰會的“民主”招牌失去了道德制高點。
發達國家民眾對“民主”的不滿尤甚
拜登並不是第一個把“民主”作為重要外交議題的美國總統。亞特蘭大理事會學者、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前主管丹尼爾·弗萊德指出,自1941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簽署《大西洋憲章》以來,將“民主”作為維護國際秩序的基礎貫穿美國外交政策的始終。儘管美國對全球民主程序給予的支援時而自相矛盾、時而惺惺作態,但歷屆美國政府都將“民主”視作應對共產主義、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極端主義等一切“問題”的法寶。
弗萊德認為,指望為期兩天的線上峰會對“全球民主”產生重大影響是不切實際的,“民主峰會”不太可能濺起多大的水花,很可能只是一次“清談會”。拜登政府聲稱要在峰會結束時釋出聯合宣告,但這樣的宣告跟“民主國家”當前面臨的現實挑戰可能毫無關係。拜登政府必須回答,峰會是否能解決“民主”面臨的具體問題?除了三個大而空的主題之外,峰會能不能談一談動搖民主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無論披著多麼冠冕堂皇的外衣,“民主峰會”都改變不了世人對“西方民主”“美式民主”與日俱增的質疑。根據劍橋大學2020年釋出的一份研究報告,國際社會對“民主政治”的不滿已達到自1995年開始這項調查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份報告的研究物件覆蓋了154個國家,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關於民主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過去25年裡,發達國家對“民主政治”心懷不滿的人數已從三分之一上升到半數以上,全球範圍內對“民主政治”不滿的比例升至57.5%。“縱觀全球,民主萎靡不振。”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問題研究所的羅伯特·福阿在報告中指出,人們對民主的不滿日增,發達國家尤甚。
“過去25年裡,民主國家在經濟和外交上一再失敗。加上全球南方地區普遍存在的腐敗和安全問題,進一步動搖了人們對民主的信心。人們認為,民主制度沒有解決這個時代的重大危機,無論是經濟衰退還是全球變暖。要恢復民主的正當性,必須先解決實際問題。”福阿說。
“美式民主”並不值得效仿
作為“民主峰會”的召集者和東道國,美國正在經歷“民主的中年危機”。皮尤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多達57%的受訪者認為美國的民主制度並不值得效仿,只有17%的受訪者對“美式民主”持肯定態度。
“這個調查結果一點兒都不令人驚訝。”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學者喬舒亞·庫爾蘭特茲克指出,世界各地的人們,目睹了美國總統選舉以國會暴亂而告終,目睹了美國政客利用各種不公正、不民主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力,目睹了兩黨之爭導致美國債務危機遲遲難以得到解決,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和全球抗疫。瀰漫全球的對美國民主的失望情緒,勢必讓人們對拜登政府在此次“民主峰會”上的領導地位產生嚴重懷疑。
美國政治分析機構歐亞集團基金會(EGF)的一項最新調查表明,他國民眾不喜歡“美式民主”,主要原因是“美國的民主理念是虛偽的,選民並沒有實際權力”。此外,“美國無視少數群體的政治意見”,也是“美式民主”越來越不受認可的重要原因。
美國民眾對本國民主狀況的滿意度也在急劇下降。1995年,超過四分之三的美國公民對美國民主狀況感到滿意。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民眾對本國民主的信任度逐年遞減,到今年,對美國民主狀況表示滿意的人已經不足一半。福阿認為,這標誌著“美國例外論”的終結,也意味著美國人自我認知的重大轉變。
或許令美國政府意想不到的是,在很多人看來,美國的“全球領導力”並不來自其所謂“民主體制”,也不來自其在全球強推民主的軍事優勢,而是經濟、文化等“軟實力”。EGF調查顯示,認可美國作為“全球領導者”的第一大理由是,“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是值得信賴的經濟夥伴”,第二大理由是,“我的國家與美國有著長期的緊密合作”。對這些國家的民眾來說,他們認同美國的原因是這樣才(符合)本國利益,而不是“人權”“民主”和“自由”。
此外,過去5年裡曾到訪美國或者有親友生活在美國的人,愛看美國電影、聽美國音樂或經常收看美國新聞的國際受訪者,對“美國領導力”相對更加認可;相反,在那些與美國之間沒有任何情感或文化紐帶的受訪者中,只有18%的人對美國持正面積極態度。
調查進一步顯示,在更加認同“中國領導力”的受訪者中,這種“認同”的首要原因是,“中國給我國的發展樹立了好榜樣”,其次是“中國不干涉我國內政”。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選擇“中國是全球領導者”選項的主要理由是,“中國重視經濟和政治穩定”,中國政府迅速而有效地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
“拜登政府不應該舉辦所謂‘全球民主峰會’,而應該舉辦美國國內民主峰會,重新分配美國的政治領導權,並努力消除不公正和不平等。”美國國際關係學教授詹姆斯·戈德蓋爾撰文指出,拜登政府應該致力於規範警察執法、保護新聞自由、打擊虛假資訊等問題,這樣才能讓“民主峰會”針對和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淪為“華盛頓的活動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在日前釋出的《十問美國民主》中指出,美國自身民主弊病纏身,卻大搞“民主外交”,傾銷自己宣稱的民主模式,置各國國情和需求於不顧。建議美國政府在舉辦所謂“民主峰會”時捫心自問,美國民主是促進團結還是導致分裂?是給他國帶去發展繁榮還是災難動盪?是維護世界和平發展還是破壞國際秩序?
本報北京12月8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