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韓梅
“今年上半年,京沈對口合作又促成了京沈高精尖產業智庫服務平臺、北京東方雨虹防水材料遼寧區域總部等專案落地瀋陽。”近日,北京市支援合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來自瀋陽市對口合作工作辦公室的資料顯示,僅今年上半年,京沈兩地實現億元以上落地專案就達22個,投資總額239.5億元。
46項改革舉措啟用內在發展動力
今年以來,在北京市支援合作辦公室的大力支援和配合下,作為京沈對口合作的牽頭單位,瀋陽市發改委組織各成員單位學習借鑑北京“放管服”改革和最佳化營商環境經驗,瀋陽市營商局出臺了《瀋陽市深入推進工程建設專案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印發“清單制+告知承諾制”等4個遞進式實施檔案,制定46項改革舉措。例如工程建設專案審批時限從120個工作日壓縮到40個工作日,區域評估、帶方案出讓、建築師負責制等創新改革舉措,不斷得到深入應用和推廣。
瀋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學習借鑑北京智慧財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成立瀋陽市智慧財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智慧財產權協同保護工作機制和智慧財產權糾紛投訴調解對接機制,與智慧財產權行政執法、司法保護形成有效互補,已成功調解智慧財產權案件17件,瀋陽市貿促會與北京市貿促會在聯合開展展會互動、服務推介等多方面達成合作意向,正在策劃開展戰略合作。瀋陽市水務集團學習北控集團汙水處理技術和汙水處理廠管理經驗,邀請專業團隊對東部汙水處理廠的安全生產執行實施精細化管理,有效提升汙水處理廠運營管理能力。
瀋陽中關村科技園引進科企44家
7月的瀋陽中關村科技園,大大小小的瀋陽科技公司迎來行業旺季,與北京公司正展開緊密的業務聯絡與合作。
瀋陽禾豐食品與京東集團合作擴大了10種雞肉類產品的銷售渠道
在瀋陽重點承接京津冀產業外溢的於洪京沈合作產業園專案施工現場,一期主體工程已經竣工,二期已開工建設。
園區負責人史玉珠介紹,今年上半年,圍繞建設形成“一中心、一基地、一園區”產業格局,瀋陽中關村智慧製造創新中心引進了包括法國源訊、乾承機械、農信互聯等科技型企業44家,累計達到93家,在談合作專案達200餘個。
與此同時,瀋陽中關村科技創新基地還以PPP形式引入中鐵建、中國二十二冶社會資本110億元,開展了中關村文創孵化中心等基礎設施專案建設。園區實現中南高科智造谷、億達信創園等15個重大專案開工建設,“星火·鏈網”(瀋陽)超級節點和骨幹節點、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遼寧分院等一批新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順利推進。
清華大學與瀋陽簽署並開啟20個合作專案
近3年來,京沈兩地開展考察調研、對接洽談192批次,總人數達2600多人,交流範圍從產業、資本、市場、文化、旅遊、健康等領域,擴大到了兩地各個領域,京沈兩地合作“熱度”空前。
以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為重點,兩地開展了京沈科技需求“揭榜掛帥”行動,促成北京格譜檢測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北京單位與瀋陽企業合作,協助瀋陽順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基於物聯網的多引數整合智慧油液感測器”等多個專案的關鍵技術攻關。
清華大學與瀋陽市開啟全面戰略合作,達成新型高效供熱產品、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究等校地、校企簽約合作20項,目前正在加快推動在沈成立“清華校友會振興東北促進中心”。瀋陽盛京銀行與北京大興區簽訂合作協議,在企業培育、信貸支援、投貸聯動等方面開展合作。
瀋陽秋實公司與北菜集團、瀋陽山山偉業與首農集團達成生鮮果蔬、一木山楂等農產品產地和銷地市場直供,實現“北菜南運”無縫對接。疫情防控期間,瀋陽西芹、金針菇等多種優質農產品不間斷供應北京市場,為穩定北京市民“菜籃子”發揮了重要作用。禾豐牧業與京東集團合作,利用網際網路營銷模式,擴大10種雞肉類產品銷售渠道,預計年銷售額達1200萬元。
瀋陽市瀋河區與首旅集團合作,利用首旅集團招商和管理模式,提升希爾頓逸林酒店服務水平,吸引外地遊客來沈;瀋陽故宮博物院與中創文保、華夏飛祥等4家北京企業合作,對接開發“傳統節日”“國寶日曆”等五大主題文創產品共20餘種,實現京沈文化創意深度融合。
“京沈人才專列”為瀋陽“送智輸才”
京沈對口合作5年來,京沈兩地始終堅持把深化幹部交流作為對口合作的重中之重。去年以來,在第四批30名京沈互派幹部走訪企業100餘次,協助瀋陽企業對接北京天驥智谷、小馬智行、金風科技等企業,促成了八月瓜全產業鏈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等20個京沈合作專案簽約。
瀋陽本地企業與首農集團合作生產的金針菇等多種優質農產品不間斷供應北京市場
為給瀋陽引進優質幹部人才提供有力支撐,瀋陽市策劃開通“京沈人才專列”,發放高鐵免費乘車卡,暢通北京市專家學者週末到沈“送智輸才”渠道。
中國醫科大學、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東北大學等團隊,依託北京腦中心成功對接“中國腦計劃”和北京昌平國家實驗室,推動了“遼寧腦計劃”高效實施,達成人才互訪、博士生聯合培養等多方面深度合作。
瀋陽市還與清華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共建研究生社會實踐瀋陽基地,目前已有20名清華大學研究生在瀋陽6家用人單位開展社會實踐,為北京知名院校學子瞭解瀋陽、在瀋陽投資興業提供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