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烈士紀念日|“登高英雄”楊連第把背影留給了家人

由 万俟傲白 釋出於 綜合

“當時我父親沒有回頭,”年近八旬的楊長林老人眼眶有些溼潤,“起初我是不理解的,直到我自己成為一名軍人之後才明白,在軍人心中,排在第一位的永遠是‘大家’。”這是楊連第(原名楊連弟)當年與家人離別即將奔赴戰場之時的場景,可誰曾想,這一別,竟是永別。

楊連第於1919年在天津市北倉鎮出生,因為家境貧寒,14歲起就扛起了養家的重擔。1949年2月,楊連第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並於當年10月與所在部隊完成了修復隴海鐵路8號橋的艱鉅任務,獲得“登高英雄”稱號。

“登高英雄”楊連第資料圖(翻拍照片)。 王在御攝

手登“八號頂”,登高成英雄

“八號頂,八號頂,失手掉成餅;八號端,八號端,上橋如上天。”這是當年老百姓編的民謠,來歌頌1949年為隴海鐵路8號橋爭取了修復時間的楊連第和他所在的鐵道縱隊。至今,這句“俗語”仍在當地群眾中廣為流傳,訴說著大橋的“高”與“險”。

“8號橋位於隴海鐵路洛陽到潼關段的崇山峻嶺中,橋墩有45米高,是當時全國第一高橋,不過已經被炸的只剩橋墩了。”楊長林指了指紀念冊上的老照片。

在搶修8號橋的過程中,楊連第提出“利用洋灰墩面突出的鐵夾板,綁單面雲梯登上去”的方法,徒手攀上45米高的橋墩,僅以一塊木板作掩護,連續實施爆破百餘次,清除橋墩混凝土26立方米,整平5座橋墩頂面,使大橋提前20天通車,獲得了“登高英雄”的稱號,隴海鐵路8號橋也被命名為“楊連弟橋”。

楊連第帶領十八名勇士搭架雲梯成功登上45米高的8號橋墩頂(翻拍照片)。 王在御攝

跨過鴨綠江,人人是英雄

“在入朝作戰之前,上級要求我父親留在後方支援國家建設,可我父親說,‘我是部隊培養的,部隊去不去?部隊去我就去!’”楊連第鐵了心要上戰場,也許對他來說,保家衛國才是最重要的事。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展開。美軍實施“絞殺戰”,集中80%空軍力量轟炸朝鮮北部主要鐵路幹線。7月,連線志願軍前後方的主動脈清川江大橋被炸燬,近百列火車的軍用物資被滯留江邊。楊連第接到任務,帶領一個排搶修大橋。

“清川江大橋被炸燬,於是搭建了人行浮橋,後來浮橋又被洪水沖毀,我父親就創造出“鋼軌架浮橋”法,在猛烈的洪水中奮戰30多個晝夜,12次架設鐵路浮橋。”楊連第及戰友以血肉之軀捍衛了鋼鐵運輸線,保證了洪水期間該路段鐵路暢通並使正橋得以順利搶修通車。

1952年5月15日,他在指揮連隊搶修清川江大橋時,英勇犧牲,時年33歲。6月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並追授“一級英雄”稱號,命名其生前所在連隊為“楊連第連”。

楊連第在犧牲前回國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過,“我不是英雄,不要採訪我;過了鴨綠江,人人都一樣。”

修復後的清川江大橋透過第一列軍用列車(翻拍照片)。 龐喻文攝

有國才有家,百姓築英雄

“他的心裡只有國家和人民。”1952年,楊連第回到了自家門口的天津市北倉小學,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代表向老百姓彙報在朝鮮戰場的情況,那時的楊長林還不到9歲。

“那時我父親就坐在小學操場的臺子上準備彙報工作,臺下裡裡外外都是人,我擠不進去,就繞到後臺趁沒人的時候跑上了臺子,拉了拉我父親的衣角。”一年多未見兒子的楊連第看到此景,並沒有表現出驚訝與開心,而是讓通訊員悄悄地將“這個小孩”趕下臺去。

當時年幼的楊長林氣憤不已,一口氣從小學跑回了家裡,“當時我邊哭邊跑回家,叫爺爺奶奶過來,心想,你不認我,還能不認父母嗎。”楊長林老人說到此處,既憤慨又難過,但是更多的是一種釋懷。

當年,看見父母的楊連第跪了下來,他知道自己過家門而不入是不孝,但在此刻,他的心中只有保家衛國,因為有國才有家,所以楊連第在與家人道別後,最後一次奔赴戰場。“我也是在成為一名軍人之後,才懂得了父親最後離家時的背影;因為英雄,從來都是人民的英雄。”楊長林老人合上紀念冊,語重心長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