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ID.系列歐洲賣脫銷,因為他們沒有中國人懂車?

大眾ID.系列歐洲賣脫銷,因為他們沒有中國人懂車?

作為當今世界上汽車製造的巨無霸品牌之一,誰都不會懷疑當下大眾品牌對擁抱電氣化的誠意與深度。畢竟歐洲老家的排放標準是肉眼可見的勒緊,在世界範圍內,大眾也因為“排放”問題吃到天價罰單也不是個案了。於是大眾旗下ID.系列純電車型家族,扛起了品牌電氣化轉型的先鋒大旗。在歐洲和中國,這兩個大眾品牌既重要,又對新能源車在政策和接受度上都非常友好的市場,大眾正賣力地推廣著它的ID.系列。

相比歐洲,ID.系列中國元年低開“中”走?

大眾ID.系列進入中國市場並不算早,直至去年3月份左右,首款引入國內的ID.4系列車型,才透過南北大眾的渠道,分別進行生產交付。然而數字是冰冷的,在分別帶來ID.4和ID.6兩個系列,共計4款車型的基礎上。直至10月份,ID.家族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也才4.7萬輛左右,合算下來月均還不到7000臺。甚至都比不過國內很多車型還不夠豐富的造車新勢力的成績單。

大眾ID.系列歐洲賣脫銷,因為他們沒有中國人懂車?

不過隨著ID.系列在大眾品牌、口碑以及宣傳力度的多重保障下,已經可以在去年下半年站穩月銷過萬的臺階。在第五塊拼圖大眾ID.3在年底姍姍來遲之後,單月也能貢獻2000多臺銷量。最終ID.家族以超過7萬輛的交付成績,為自己中國市場首年的成績單畫上了句號。雖然沒有完成此前8-10萬輛的預期,但是在全年晶片等供應鏈問題的壓力下,也不是一個需要被苛責的成績。

大眾ID.系列歐洲賣脫銷,因為他們沒有中國人懂車?

當然,大眾汽車也還是有理由不滿意,因為中國市場的表現,相對歐洲老家出道即巔峰的成績,確實大相徑庭。以大眾ID.3為例,該車型在2020年9月份在歐洲市場開始交付,10月份就把雷諾從此前歐洲純電市場的舒適區給拉了下來,成為歐洲電動車銷冠。更為誇張的是,在供應鏈的影響下,德國本土的ID.系列純電車型今年甚至出現了供應限制。

大眾ID.系列歐洲賣脫銷,因為他們沒有中國人懂車?

據部分海外訊息,德國地區的大眾品牌經銷商,將會被根據整體銷量表現,來衡量熱銷的ID.3、ID.4車型的供應配合。甚至在信件中還明確表示,年銷量不足999輛的大眾經銷商,只能預訂15臺ID.3以及25臺ID.4。而根據部分德國大眾經銷商的表述,目前消費者在購買ID.3的時候,等待時間恐怕長達1年。即使大眾對該車型的交付期限,預計也在9個月以上。以上訊息或將伴隨供應鏈狀況而調整,且僅針對德國本土還是整個歐洲市場,暫不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ID.系列在歐洲絕對處於被熱捧的狀態。

對手來者不善?你才是來者

這樣看來歐洲市場絕對是給了大眾全面轉型電動車吃了一顆蜜棗,而面對情況更為複雜的中國市場,大眾ID.系列的信心與誠意似乎並沒有得到想象中的回饋。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捋清楚一個主客關係。在思維慣性下,我們習慣覺得深耕中國市場三十多年的大眾品牌,在面對新能源汽車乃至湧現的造車新勢力的時候,是處於“主位”。其實這位巨人在轉身,以及重新認識中國消費者對於新時代汽車產品需求的時候,恰恰處於“來者”的位置。

大眾ID.系列歐洲賣脫銷,因為他們沒有中國人懂車?

大眾旗下誕生於全新純電平臺的ID.系列引入中國市場的速度,如果參考它的燃油時代,絕對算得上迅速。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早已經歷了新能源車的“初級”發展階段,不要說早早押寶這條賽道的比亞迪等傳統品牌,就算以“蔚小理”為代表的初代造車新勢力們,也已經被市場給篩選分層。簡單的說,大眾目前的ID.系列還停留在汽車驅動能源的切換思路上,而中國市場已經開始追捧電驅與智慧的產品結合。

大眾ID.系列歐洲賣脫銷,因為他們沒有中國人懂車?

如果說曾經的“中國特供”,是對部分車型的一種“挖苦”,那麼現在針對中國市場的審美進行開發新能源車,恰恰是等於走在世界前列的一種肯定。比方說,國內消費者對於大眾ID.系列在車輛工程領域,也就是所謂“像燃油車駕駛感”方面,基本都是持肯定態度。但幾乎“原汁原味”的引入,恰好暴露了“中國化”的短板。

大眾ID.系列歐洲賣脫銷,因為他們沒有中國人懂車?

比如那款車機系統,就已經是國內消費者吐槽的重災區,更何況這還沒有涉及到智慧駕駛等領域。對於營銷模式上,大眾ID.系列採用代理制可以說是初見成效。但顯然相比國內車企,特別是新勢力品牌的靈活程度而言,仍然不在一個段位上。大眾龐大的體量和經銷商渠道,在這一刻也讓它轉身的步伐變得沉重。

大眾ID.系列歐洲賣脫銷,因為他們沒有中國人懂車?

大眾確實也還明顯有加速的空間和想法,去年大眾就提出計劃將旗下MEB與PPE電氣化平臺合併,以軟體和計算機系統作為研發核心,推出SSP平臺。同時也能兼顧從西雅特、斯柯達至奧迪、保時捷的靈活性,以此在目前的基礎上進一步控制成本。但在中國市場,大眾與一汽、上汽的持股比,以及大眾安徽專案的持股比影響下,新技術的引入成為一道分配“難題”。另一方面,有著深厚合作友誼的合作伙伴,在燃油車領域肯定也接受不了太大幅度的波動。同樣經不起折騰的還有德國老家,如果將軟體研發等未來重點專案遷移至中國,老家的骨幹們又會怎麼想呢?

寫在最後:

從大眾汽車此前的規劃來看,它在這一輪汽車轉型中,絕不欠缺資金,也不缺少技術沉澱和發展方向。但在中國市場,大眾品牌需要放下曾經的輝煌,重新以學習的姿態,再讀懂一次中國市場。畢竟大眾在中國市場,絕不想只把ID.系列賣給那些只需要一臺大眾品牌電動車的“老客戶”。特別是新時代下,這樣的客戶群只會越來越少。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049 字。

轉載請註明: 大眾ID.系列歐洲賣脫銷,因為他們沒有中國人懂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