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2021』年終策劃④|人口困局:把握好未來10~15年的“視窗期”

『突圍2021』年終策劃④|人口困局:把握好未來10~15年的“視窗期”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何亞福(人口學者)

如果錯過鼓勵生育時機,等到老齡化程度加劇、養老負擔加重,鼓勵生育將更成為難題。

靴子落地,每個人都能聽到清晰回聲。

今年,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5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意料之中的一組數字擺到社會面前:2020年全年全國出生人口為1200萬,人口出生率為8.50‰,為1952年該資料存在以來最低。

20天后的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指出,進一步最佳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援措施。以隨後公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最佳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為呼應,生育政策從限制生育轉向鼓勵生育。

從贊同、猶疑、擔憂的情緒反應,到生不起、養不起的困頓抱怨,再到育兒津貼、超長產假的鼓勵,能否刺激年輕人的多巴胺,突圍生育焦慮?

調“性別失衡”易,調“老齡化”難

生育政策轉變的背後,是我們當下面臨的種種人口困局:

先看性別結構。七普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490萬人。男多女少的原因,是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從1980年代中葉以來一直偏高,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我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8,遠遠偏離103~107的正常範圍。近幾年,隨著生育政策的逐漸放寬,出生人口性別比呈下降趨勢,2020年出生人口性別比已經降到111.3。可以預計,隨著生育政策的轉變以及男女平等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出生性別比將會繼續下降,有望在十年內恢復到正常水平。因而從長期看,性別比偏高並不是人口困局的主要問題。

再看年齡結構。七普資料中,中國0~14歲少兒人口占17.95%,而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18.7%,老年人口比例已經超過少兒人口比例。按照這樣的速度,預計到2035年前後,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超過1/4,2050年前後將超過1/3。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生育率下降,使少年兒童的人口數量和比重減少(稱為“少子化”);二是老年人口壽命延長,使老年人口的數量和比重增加。

老年人口壽命延長是醫療技術進步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結果,所以壽命延長帶來的老齡化,實際上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從這個角度來說,老齡化並不是人口困局的主要問題,針對老年人口壽命延長的趨勢,政策的應對是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相比而言,生育率下降帶來的老齡化才是真正的危機所在。“少子化”不但會拉昇老年人口所佔的比例,如果生育率一直低於更替水平,人口數量將會一直減少下去。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3,不但低於世界平均生育率2.4,也低於更替水平生育率2.1,還低於發達國家平均生育率1.6。

按照人口學理論,如果總撫養比(即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大致要負擔多少名非勞動年齡人口)低於50%,社會可以稱為處於“人口紅利期”。如果總撫養比高於50%,則意味著“人口紅利”不再。2020年我國的總撫養比為45.88%,預計總撫養比將在2035年超過50%,照此計算,目前我們的人口紅利至少還有10~15年“視窗期”。目前來看,養老負擔還不算很重,2020年中國養老金累計結餘4.7萬億元,仍有財力鼓勵生育。但如果錯過鼓勵生育時機,等到老齡化程度加劇、養老負擔加重,鼓勵生育將更成為難題。

『突圍2021』年終策劃④|人口困局:把握好未來10~15年的“視窗期”

↑醫護人員給早產兒撫觸。圖據視覺中國

“無須鼓勵生育”的幾個認知誤區

有為數不少的人認為,人口減少是好事,沒有必要鼓勵生育。他們舉例說,人口少就業會更容易,人均收入也會提高,這些看法都是想當然。

人口少了,是不是就業更容易呢?人口少了,一個工作崗位固然沒有那麼多人來競爭;但人口少了,工作崗位也會相應減少。事實上,就業難並不是因為人口過多。例如,大城市人口多,小城市人口少,大城市其實比小城市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從鄉村去城市,從內陸省份去沿海省份,都是從人少的地方去人多的地方找工作。

“減少人口有利於提高人均收入”,這種觀點乍看起來很有道理,因為連小學生都知道:10萬塊錢,如果分給10個人,那麼每個人只有1萬塊;如果有5個人來分,那麼每個人就有2萬塊;如果只有2個人來分,那麼每個人就有5萬塊。然而再往深一層想,就會發現:社會財富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人們創造出來的,人口少了創造的財富也會相應減少。一般來說,一個人一生中創造的財富多於他(她)消耗的財富,因此人類社會才能越來越進步。減少人口也就等於減少了社會財富的總量,並無助於提高人均收入。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是中國內地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同時也是內地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有人認為,與其去關心那些尚未出生的人口,不如去關心那些正在活著的人,把鼓勵生育的錢用於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是更好嗎?筆者認為,個人和家庭固然有生育和不生育的自由,但對於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而言,如果生育率長期低於更替水平,人口長期萎縮,則會導致經濟和社會衰退。把生育率提升至更替水平附近,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不需要養子女防老,年輕時多掙一點錢繳納社會養老保險,將來年老了就有養老金了。”其實,養老金制度不過是社會化意義上的“養子女防老”,本質上仍然是工作人口養老年人口,只不過不是具體的某個子女養某個老人,而是眾多的子女養眾多的老人罷了。除了房屋以外,絕大多數產品和服務並不能儲存幾十年。一個年輕人今年生產了一萬公斤糧食,但他消費不了這麼多糧食,因此他打算把一部分糧食儲藏起來,等他老了再吃。等這位年輕人老了之後,他吃的只能是當時的勞動者生產的糧食,而不是他幾十年前儲藏起來的、已經變質的糧食。

一個人可以不依靠自己的子女來養老,但所有老人必須依靠所有工作人口共同養老。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突圍2021』年終策劃④|人口困局:把握好未來10~15年的“視窗期”

↑大城市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圖據圖蟲創意

為什麼“女性生育友好社會”才是根本

人是目的本身,不是實現某種目標的工具。鼓勵生育應該堅持這樣的原則:生不生孩子、生多少個孩子由家庭自主決定,但政府要為想生孩子的家庭創造有利於生育和養育的社會環境,減輕育齡家庭生育、養育和教育孩子的經濟負擔。

鼓勵生育的一項重要措施是給有孩子的家庭每月發放育兒補貼。今年7月,四川省攀枝花市出臺政策,對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攀枝花戶籍家庭,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育兒補貼,直至孩子3歲。這是全國首個發放育兒補貼的城市。筆者認為,在政府財力可以承受的範圍內,育兒補貼的金額可適當提高,並且可發放到孩子6歲,直至母親(父親)擁有重返職場的條件。另外,育兒補貼最好還可以流動,根據孩子的遷移而遷移。

涉及育兒補貼問題,有一個認知誤區提出,補貼生育是用不生孩子家庭的錢來補貼多生孩子的家庭,這不公平。與上述道理相似,多孩家庭在孩子長大參加工作後對財政所做的貢獻,大於不生孩子的家庭。在社會養老的現實情況下,財政分擔育兒家庭的一部分養育成本,這是公平的。

說到底,補貼生育不是提高生育率的唯一措施。低生育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女性無法兼顧職業發展和家庭生活。當代大量女性接受過高等教育並參加工作,很多職場女性無法兼顧工作與養育子女,最終導致不生育或只生育一個孩子。所以,以政策保障女性不因生育而失去職場發展的機會,才有利於從根本上提高生育率。法國和瑞典是歐洲生育率最高的兩個國家,從這些國家鼓勵生育的經驗來看,構建一個對女性生育友好的社會,包括帶薪育兒假、托育公共服務以及保障女性公平就業的權利,有利於提升生育率。

在過去幾十年裡,除了非洲國家以外,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經歷了明顯的生育率下降。目前世界上至少有幾十個國家實行鼓勵生育的政策,但能夠明顯提升生育率的國家寥寥無幾,大部分鼓勵生育的國家都沒能有效提升生育率,例如日本、韓國和新加坡,在鼓勵生育政策實施多年以後,生育率仍然長期低迷。中國的鼓勵生育政策,既需要結合國情,借鑑國外鼓勵生育的一些成功經驗,也需要從國外鼓勵生育的誤區中汲取教訓。

編輯 官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11 字。

轉載請註明: 『突圍2021』年終策劃④|人口困局:把握好未來10~15年的“視窗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