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公里,高鐵要跑近半小時——飛馳變“蝸牛”背後有“秘密”

3.8公里,高鐵要跑近半小時——飛馳變“蝸牛”背後有“秘密”

奔波一天回到車站,需去動車基地做“SPA”,次日再整裝出發。從武漢站到動車檢修基地,這3.8公里的“回家”路,風馳電掣的高鐵竟然要走近半小時。飛馳高鐵何以變“蝸牛”?快車慢開的司機都是誰?1月18日,記者前往武漢站一探究竟。

3.8公里“回家”路,要走近半小時

1月18日17時42分,當天第一輛“回家”的上海虹橋站到武漢站G1721復興號,準時停靠在武漢站11站臺。地勤司機——專門負責將到車高鐵開到動車基地的司機杜方紅已等候多時。仔細觀察車頭後,杜方紅大聲說:“頭燈,雨刮,大玻璃,外觀良好。”杜方紅隨即進入駕駛室,與當班司機劉凱國交接。

列車到站,為何不由正線司機將火車直接開到動車基地?

“正線司機也可以送。但經過一天的駕駛,正線司機比較累。後續送車有一系列複雜的操作,耗時也較長,所以送車一般由地勤司機完成。”武昌南機務段武漢動車運用車間地勤車隊黨支部書記劉民解釋。

“滅火器外觀良好,攝像頭正常,電源正常……”駕駛室裡,杜方紅這摸摸,那看看。經過近10分鐘的準備,17時55分,汽笛一聲長鳴,杜方紅推動手柄,列車緩緩啟動。列車時速提升至32公里,隨後下穿三環線,轉彎、下坡時,車速又降了。杜方紅目不轉睛注視著前方,右手時而握成拳頭舉起。在列車即將穿過檢測車體狀況的“閘門”時,杜方紅緩慢拉回手柄,右腳踩著踏板,發出“咔嚓咔嚓”的響聲,時速降至10公里以內。“司機如果長時間不踩踏板,系統會認為司機開‘小差’了,影響行車安全,會自動停車。”一旁的劉民介紹,踏板不是剎車,是在提醒司機注意力“線上”。

18時7分,G1721列車進入停車場47車道,列車以不超過3公里的時速“龜速”前行。18時8分,杜方紅對準左側的電線杆,果斷拉回手柄。列車停穩,車門正對著下車的樓梯,全程耗時接近半小時。

高鐵為何要開這麼慢?

“因為距離短,列車要經歷起步、彎道、下坡、檢測等多種駕駛環境和作業,無法實現自動控制。”杜方紅介紹,一路上40、30、10、10、15、3等6個限速區間,5次變速須手動操作,司機須一直保持精神高度集中。

據介紹,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目前有14種動車組車型,地勤司機需對每個車型的操控方式熟爛於心。“每次上車前,我們都要提前熟悉車型,並將訊號燈、限速區間等情況默記一遍。”當了27年火車司機的杜方紅道出了“高手開慢車”的秘訣。

“好脾氣”才能開慢車

據介紹,從車站到動車基地、檢修庫,再從檢修庫、到動車基地、車站,每名地勤司機需要進行10餘趟調車作業。

記者跟隨採訪時,常被司機與列車長、訊號樓值班員之間的對話“繞暈”。“G1721次司機,G1721次列車請關閉車門!”“G1721次列車長,G1721次是否可以關閉車門?”“G1721次司機,G1721次列車請關閉車門!”“G1721次列車關閉車門,司機明白!”

“看似說的都是一句話,其實每句意思都不同,雙方是在反覆詢問、確認資訊,確保資訊準確無誤。”劉民說,類似“重複”的對話在地勤司機的駕駛過程中十分常見,如果沒有耐心和好脾氣是很難做到的。

據介紹,駕駛一趟車,從駕駛前的準備到確認訊號、駕駛、停車等有幾十個流程,要說上百句話,做無數個動作,過程十分枯燥和乏味。“但每個細節都至關重要,一個小細節沒做到位,就屬於重大違章,可能會造成重大後果,可能無法保證第二天列車正常執行。”劉民說。

記者看到,即使是沒有載客執行,對司機的駕駛要求一點都沒有降低。駕駛過程中,司機需對每一個指令用手勢或用洪亮的聲音表達出來,全程有監控和錄音裝置進行監督。此外,地勤司機上班前,還要強制睡覺,睡前、起床、上車前、下班後需進行4次飲酒檢測。“別看地勤司機不載客,但要求和正線司機是一樣的。每個正線司機都必須先當地勤司機,只有開好了慢車,才能開好快車,服務旅客。”劉民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林晶 通訊員 任瑤)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71 字。

轉載請註明: 3.8公里,高鐵要跑近半小時——飛馳變“蝸牛”背後有“秘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