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靈
近年來,政務新媒體蓬勃發展,從過去的“兩微一端”向短影片領域延伸,已成為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的重要陣地。新華社記者調研發現,在此過程中,也存在低效重複建設問題,部分政務新媒體已淪為“殭屍”“空殼”賬號甚至輿情製造者,可能損害政府形象,加重基層負擔,需進一步加強監管。
眼下,以“兩微一端”為主要形式的政務新媒體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既向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加多元、更為便捷的數字化服務,又豐富了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溝通與聯絡渠道,被民眾親切地譽為“指尖上的政府”。但在跟風潮、趕時髦的上線之後,一些政務新媒體卻“開而不管”,導致其功能縮水、效率低下,甚至影響到政府公信力。
盤點政務新媒體“開而不管”的亂象,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表現:一是長期未更新資訊的“不言不語”,甚至有政務新媒體號自開通至今就一直處於“睡眠”狀態,從未“開腔”釋出過任何訊息;二是隻有複製貼上、缺乏互動服務的“自言自語”,空有新媒體形式,從不回覆解決問題;三是由盲目“吸粉”、公號私用甚至被盜用導致的“胡言亂語”,媒體內容偏離常識、極不專業,引發群眾質疑與詬病。
政務新媒體“開而不管”,固然有基層經費短缺、專業人員不足、監管機制有隙、考核導向有誤等客觀困難與制度短板。誠如有人以編輯政務短影片為例的“訴苦”:涉及策劃、拍攝、剪輯等多個環節,需耗費不少精力,很多政府工作人員平時完成基本宣傳任務已屬不易,如今身兼數職,實在“分身乏術”。
不過,透過這些看似無奈的諸多“不易”,人們卻窺測出其背後存在的領導重視不夠、操作能力不強、管理水平有限等“本領恐慌”。深究思想根源,當屬“指尖上的形式主義”作怪。誠如記者披露的情況,一些“一把手”不重視,放手給小編隨意自發自核,給不當內容釋出留下空間;一些地區的政務新媒體片面追求關注量和點贊量,為了績效考核往往匆忙上馬新媒體專案,容易埋下輿情等隱患,如果地方施加過於苛刻的考核追求流量,“蹭熱點”現象便難以避免。
矯正政務新媒體“開而不管”的現象,首先需要糾正錯誤的思想認識。政務新媒體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黨和政府聯絡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重要渠道,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引導網上輿論、構建清朗網路空間的重要陣地,是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意義重大而深遠。決不能只把開設政務新媒體看作趕時髦、追時尚的“應景”之舉,更不能以創政績、求關注、贏點讚的世俗心態經營政務新媒體。要像重視線下工作那樣抓好線上媒體。
思路正才能作風實、監管嚴。要把住“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總方向,堅持“定位清晰、服務實用”的原則,在有用、有趣、有價值上下功夫,捨得為政務新媒體的高效經營投財力、育人力、花精力;要從頂層設計入手,完善開辦、管理、登出等機制,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民意監督機制,不斷提升運營人員的專業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