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被父母奇葩的教育方式折磨時,你是否暗下決心,將來一定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當我們真的為人父母后,總是不自覺地走向了父母的“老路”。以下幾種育兒“神邏輯”,看你是否中招,趕緊有則改之吧!
喜歡說:一切都是為你好
在很多家長心中,有一個萬能的公式:( ) 都是為你好!這個括號裡可以填什麼答案呢?
◆ 我辛苦工作賺錢
◆ 我每天不停嘮叨你
◆ 我讓你上輔導班
◆ 我逼你學琴
◆ 我打擊你
◆ 我忍受這段糟糕的婚姻關係
……
黃執中在節目《奇葩說》中,講過一個“媽媽吃魚頭”故事。
一個媽媽每次吃魚頭的時候,都會把魚肉留給孩子,自己只吃魚頭。
臨終前,她告訴孩子:其實我一點都不喜歡吃魚頭,只是為了把魚肉全給你吃,才故意這麼說。
黃執中說:“小的時候聽到這個故事,我覺得母愛好偉大,但是長大後,我卻覺得這個兒子太難了。”
這位媽媽看似對兒子用情至深,卻給予了孩子極大的負罪感,將孩子拽入無邊的深淵。
這何嘗不是一種情感勒索?表面上看似“我都是為你好”,其實訴說的卻是父母的付出和犧牲,而這些話傳達到孩子那,孩子所感受到的並不是愛,而是控制和深深的愧疚感。
每一句“我為你付出那麼多”背後的潛臺詞都是“你必須達到我的要求”。
它會使孩子墜入自責的泥沼,遭受永久精神壓迫。
這種不重視孩子內心感受和個人幸福的控制,讓愛變了味道——太主觀、太糾纏、太高控,只會費力不討好。即使我們的孩子年齡還小,我們也要學會多聽聽他們的感受,多徵求他們的意見,多和他們一起商量生活中的抉擇。
這樣的過程不僅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重視,也會讓他們從心底更加尊重父母,更樂意理解他們的苦衷。在這樣互相理解、互相體諒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未來更可能成為擁有獨立思想和健全人格的人。
自己不思進取,卻怪孩子不上進
網路上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
孩子因成績不好,被爸爸罵笨鳥。孩子不服氣的說,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爸爸問:那第三種呢?
孩子說:這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也許你以前看到這個段子,會一笑而過,但為人父母后,可能就笑不起來了。
有多少父母自己手機玩得停不下來,卻要求孩子好好看書。
有多少父母自己懶得動一動,卻要求孩子每天運動一小時。
有多少父母自己髒話連篇,卻要求孩子做文明人、講文明話。
......
央視曾推出一部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給我們留下過深刻印象。這部講述3個家庭“問題孩子改造記”的片子,卻藉由孩子之口說出了其實需要改造的是父母自己,引發無數家長深思——“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
孩子生下來就是張白紙,童年時的好奇心、學習慾望最為強烈,父母的行為、習慣、思想、性格總會被孩子有意無意地模仿著。作為父母,不是付出得多、嘮叨得多,就能夠教育出更好的孩子,最主要的是你要不斷地提升自己,讓孩子看到一個渾身閃光、值得學習的父母。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滲透,來自靈魂深處的引領與被引領,才是真正的教育。
錯的永遠是自家孩子
“你不招惹他,人家怎麼會打你?”
“別太調皮,別人會不喜歡你的!”
“同一個老師教,為什麼就你學不會?”
每個孩子都希望獲得父母的愛和支援,但是卻有很多父母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往壞處想,常常否定孩子。
在父母這種潛移默化的言行影響下,孩子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這樣的做事方式: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和喜愛,哪怕損害自己的利益,也要盡力滿足別人的需求和期望,最終成為沒有自我的“討好型”小孩。
我們對孩子要求高固然是好事,可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實施打擊教育或對孩子的進步和優點視而不見。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對他們多一些人情味的讚賞和鼓勵,讓他們有信心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時刻獲得來自內心深處力量的滋養和支援。
要求孩子去實現自己沒實現的願望
美籍華人心理學博士黃維仁在他的書裡寫過一個案例:一個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的醫學院學生,在一次重要考試上突然把考卷撕毀,監考老師非常不解,又給了他第二次補考機會,但是在第二次考試中,他突然嘔吐暈倒……深入瞭解後才知道,原來他喜歡的是文學和音樂,最大的夢想是成為《紐約時報》記者,讀醫學是父母的安排,因為他父母最大的遺憾是年輕時沒有機會讀醫,所以逼兒子替自己完成心願……
生活中,很多父母經歷多種挫折和磨難後依然沒能完成最初的夢想,於是他們把自己的缺憾全都寄託在下一代身上。他們總是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當年我沒實現這個願望,現在我累死累活支援你,你一定要爭口氣……”內心的潛臺詞是:“不管你喜不喜歡,我把最好的都給你了,你必須達到我的要求。”
如果孩子的人生需要負責滿足父母的慾望,如果父母的人生價值捆綁在孩子身上,孩子承擔的將遠遠超出他一個人的生命重量。這樣的綁架,只會壓得孩子喘不過氣,有的孩子還可能因為實現不了父母的所謂願望而自暴自棄,破罐破摔。
孩子是藉由父母來到這個世上,但他卻不是我們的私有物,更不是實現父母自我理想的“機器”,真正的愛應該是“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我們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為了他願意付出一切,但我們常常忽略,我們愛他的方式是否正確,是否是他想要的?希望父母們能常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這個問題,共情和同理心會讓我們教育孩子時少走很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