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就完成核爆炸,為什麼印度直到1998年才宣佈成為有核國家
1974年5月18日早晨8:05,在印度西部拉賈斯坦邦博克蘭地區的一個沙漠村莊中,突然聽到了一聲巨響,同時,一個蘑菇雲沖天而起。原來,這是印度在此地引爆了一個核裝置。而印度此次的地下核試驗,當量約在1~1.5萬噸TNT。
然而,無可辯駁的事實是,印度在1974年完成這次核裝置爆炸之後,意味著印度已經擁有了從生產、製造到爆炸的全部核武器技術,這也意味著,只要印度願意,印度完全有能力製造出印度的核武器。
所以,儘管印度一再聲稱這次核爆炸是所謂的和平試驗,但是,正如巴基斯坦總理阿里布托在回覆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的信中說的那樣:
“它不僅是一個目的的問題,也是一個能力問題。它被有效的建立起來,核裝置的試驗與核武器的爆炸試驗沒有不同,考慮到這一無可質疑的事實,僅僅透過保證怎麼能夠消除我們的憂懼?”
為什麼1974年印度就有能力進行核爆炸試驗,併成功地將核裝置在地下引爆,在這之後卻長達24年的時間內並沒有繼續進行核試驗,反倒是高舉反核大旗呢?
其實,在核爆炸試驗之後卻反高舉反核大旗,與印度領導人一貫的糾結有很大的關係。眾所周知,印度的開國總理是尼赫魯。而接受過完善科學教育的尼赫魯對於核能也有著比較充分的瞭解。不過,正是由於對於核能有著較多的瞭解,尼赫魯反而對於核能的應用產生了矛盾的觀點。
而一直有著一顆大國雄心的尼赫魯,對於核能自然不會放棄,所以,尼赫魯從一開始就極為支援印度科學家對於核能的研究。因此,印度能在1974年就完成核試驗,同時,印度還擁有著相當先進的民用核能技術,都與尼赫魯的大力支援有著極為重要的關係。
但另一方面,尼赫魯對於將核能應用於武器方面卻有著相當大的反感。尼赫魯曾多次在多個場合宣稱“印度沒有興趣,也不會製造原子彈”,並且,“印度也永遠不會把原子彈用於罪惡的目的”。
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因為尼赫魯繼承了印度聖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他不願意將核武器核能應用於軍用方面。另一方面,也與尼赫魯自己支援的國際主義有很大的關係。
自印度取得獨立之後,印度就憑藉龐大的體量和優秀的領導人成為世界不結盟運動的領導國之一。對於數量眾多國力卻十分衰弱的小國而言,核武器是一個十分恐怖卻又毫無招架之力的恐怖武器。
因此,飽經核訛詐的小國們對於核武器有著天然的厭惡,而如果此時印度決定大力發展核武器,必將招致不結盟運動國家的反感,印度不結盟運動領袖的地位自然也就不保了。
而尼赫魯這種對於核能十分矛盾的觀點,也影響了他的繼承者。無論是在尼赫魯死後接任印度總理位置的夏斯特里還是尼赫魯的女兒英吉拉甘地,都基本堅持了尼赫魯對核武器的態度。
當然,隨著國際競爭的愈發激烈,再加上1964年中國原子彈爆炸對於印度的巨大刺激,印度實際上依然在逐步放鬆對核武器的研究。最終,因為第3次印巴戰爭中美國和蘇聯對於印度的刺激,導致印度決定在1974年進行一次地下核試驗。
當然,國家的行為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利益,而印度24年沒有進行核試驗的理由,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尼赫魯的政策。事實上,即便是尼赫魯本人,雖然習慣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但是基於印度本國的利益,他也依然默許和支援了印度核武器的研究。
所以,到了他的繼任者管理印度時期,印度政府之所以做出了沒有繼續進行核試驗的決定,依然是基於印度本國利益的考量。
例如盛產石油的伊拉克就是最好的例子。本來依據伊拉克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即使全國人都不工作,都就足以讓全國國民過上富裕生活。然而,就是因為西方國家的制裁導致這個國家空有巨大的財富,人民的生活水平卻依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為了防止人口更為眾多的印度遭遇這樣的局面,印度政府在核試驗之後,自然高舉和平的大氣,避免西方國家的制裁。
而印度沒有繼續進行核試驗,反而打出和平大旗,不但給了西方國家臺階下,也大大減緩了西方國家對印度的惡感和制裁。
另一方面,高舉和平大旗停止核試驗,也可以避免影響印度在第三國家的聲望。因為在不結盟運動中,印度一直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也正是依靠不結盟運動,印度才擁有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力。
而且,將1974年的核裝置爆炸稱之為和平核試驗並在之後停止核試驗,也有利於避免給巴基斯坦發展核武器製造藉口。
自獨立之後就成為宿敵的印巴兩國,不但有著宗教、文化、軍事等諸多方面的矛盾,克什米爾的領土爭端更使的兩國徹底成為宿敵。
最後,也與印度國內的爭端有關。印度人一直有著極高且莫名其妙的道德優越感,所以,對於擁有巨大殺傷力的核武器,印度許多民眾和官員其實是十分反感的,也反對印度研究核武器。
再加上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影響,因此,印度內部有相當一部分勢力並不贊同印度發展核武器。如果印度在1974年核爆炸之後繼續研究核武器,勢必會引起這部分龐大勢力的反感,從而增加內部矛盾。因此,為了平息印度內部發展核武器的爭議,減少風險,印度沒有繼續進行核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