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造論、崩潰論到威脅論和新殖民論,從奧巴馬政府的重返亞太到特朗普政府發起的貿易戰和科技封殺,40多年來,美國對華政策隨著中國國力增強而不斷地演變。中國在美國眼裡的形象也不斷變化,從一個可改造的弱小國家,變成現在美國世界主導地位和科技壟斷優勢的競爭者。美國對中國定位的改變,反映出中國近幾十年來的發展奇蹟,也凸顯了美國看待中國的焦慮心態。那麼,既然美國已定位中國“競爭對手”,採取最嚴厲措施打壓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中國挺得住嗎?
美國對中國:從“佛系”到“打壓”
2011年,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曾反思,美國捲入中東戰爭時,沒留意中國的迅速發展。對中國而言,十年時間足以創造奇蹟,隨之而來的是國力的總體提升。所以,從奧巴馬政府開始,美國開始執行遏制中國戰略。
該戰略軍事上體現在美國把戰略重心轉到亞太地區,經濟上則體現在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奧巴馬政府認為,美國應該避免與中國直接碰撞,而是透過地區盟友和新貿易規則來長期遏制中國,在一個符合美國利益的世界秩序裡防範中國崛起。這與當時中國提出的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是矛盾的,可見,美國仍然認為中國尚在其控制範圍。希拉里在其回憶錄中對中國崛起所作出的評價也能印證這點——2009年,希拉里認為所謂的中國崛起也僅是軍事能力的提升和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已,不會對美國地位構成挑戰。
新世紀以來,在經濟快速增長十年後,中國又經歷了高質量增長的十年。今天,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上的中國公司數量已經和美國旗鼓相當,世界科技企業100強裡,中國公司數量僅次於美國。中國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居全球第一,在5G和人工智慧產業也處於領先之列。
美國開始懼怕快速發展的中國帶來的所謂“威脅”,開始實施打壓策略,打擊中國經濟和科技,以守衛美國領先地位。考慮到美國打擊的規模與速度,有人把當前美國遏制中國的政策視為“背水一戰”,即在徹底失去優勢前,美國試圖阻止中國科技進步,以保障21世紀仍是美國世紀。
美國的“焦躁”和中國的“冷靜應對”
然而,想要阻止或打擊中國科技發展,是不可能的。無論從反制措施還是自身能力看,中國都有能力保障自身經濟科技發展,並以冷靜的心態面對美國“風暴”。
首先,堅決反制。對於美方一些觸及底線的行為,中國有能力、有底氣做出強勢回應,尤其是觸及國家正當利益時,中國堅定地採取反制措施。換言之,中國同樣可以重傷美國經濟,並非處於下風。
第二,靈活應對。中國做好與美國進行貿易磋商的準備,採取防禦性立場,從未主動將事態升級。儘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聯邦政府並未幫助中國,中國卻主動向美國提供幫助,共同戰“疫”。這說明中國尋求改善與美國的關係,而非激化和對抗。
第三,自身實力。特朗普政府威脅要對中國實行幾乎全方位的科技封鎖,從技術轉移禁令,到禁止中國部分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入境,這些舉措無疑會對中國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會持續太久,因為中國具備強大的自我進步能力,中國已成功實現從技術引進到本土化再到自主創新的深厚技術積累。
此外,10年前,中國就已著手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強科研投入。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釋出的《2020年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2017年,中國在全球科研總投入中所佔份額達到23%,僅次於美國的25%;在2000年至2017年期間,中國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增長佔全球總增長的30%以上;2018年,中國的高科技產業份額佔全球的21%,僅次於美國,後者份額達全球的三分之一;在專利領域,2018年中國專利申請數量佔全球46.4%。該報告指出,儘管美國繼續在高科技領域保持第一,但是,其全球份額正在不斷下降,而中國正在快速追趕。這一結論印證了美國意圖先發制人打擊中國經濟和科技,但也反映出中國具有化解美國政策影響的能力。
第四,高壓下的團結。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和打壓,反而使中國政府和人民更加團結一心。儘管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其抗壓能力及韌性不斷增強。
貿易戰的結果是損人不利己。面對貿易戰帶來的經濟影響以及世界經濟的持續萎靡,美國政府反而更易受到社會壓力。
雖然特朗普當局正意圖利用美國的相對優勢,來阻止中國經濟和技術進步,力求維持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但事實上,雙方之間是勢均力敵的。我們可以預測,未來世界將見證更多科技發展,中國也只會變得更強。
(作者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獲得博士學位,現供職於人民網阿拉伯文頻道,實習生楊婉瑩編譯)
延伸閱讀:
國際觀察:美國能遏制中國發展嗎?新冷戰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