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村手記】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
夜深時分,萬籟俱寂,躺在鄉村夏夜裡,回想這幾日住村,心中思緒萬千,久久無法入眠。
根據全區“衝刺問題清零 決戰脫貧攻堅”行動安排,兩天前,將日常工作按下“暫停鍵”,我帶著行李正式駐紮花橋街鎮良木塘村。良木塘村作為我聯絡的軟弱渙散村,進村曲曲折折的山路,已記不清走過多少次了。但此行白天入戶察民意,晚上座談聽心聲,與近百名群眾促膝而談,看到他們眼神中、言辭裡自然流露出對扶貧政策的認可、對幹部的擁護和對美好生活的希冀,仍頗有感觸。
一把甜枇杷
“領導,來屋裡喝杯水、坐坐吧!”走在鄉間小道,老遠就聽見老鄉充滿熱情的招呼聲。經村幹部介紹,老鄉叫周某忠,患有腦梗塞,是低保戶。徑直來到老周家中,乾淨整潔的院子裡枇杷樹亭亭而立,結滿了黃燦燦的枇杷。
“您家這枇杷長得好嘞!”隨口一誇,老周的妻子馬上摘來了一大把新鮮枇杷,我趕緊讓他們別客氣了,坐下來聊聊天。
“我2018年腦中風後,住了兩次院。三年了,兒子在外頭打工連一個電話都沒有,有事情都是村裡幹部幫忙解決。”沒想到說起家中近況,眼前的糙漢子竟眼淚直掉,和5分鐘前的笑容滿面判若兩人。
交談得知,現年52歲的老週一家有三口人,過去在外務工,生活也算不錯。然而人生無常,2018年老周患腦梗塞失去勞動能力,家中頂樑柱轟然坍塌,而兒子不管不問,更讓兩口子寒了心。村幹部得知情況,立即伸出援手,第一時間為老周申請低保。低保醫療救助住院報銷比例達80%,老周終於沒有後顧之憂地接受住院治療,身體狀況也逐漸穩定,如今生活基本能夠自理。不僅如此,為了解決老周家的收入來源,村幹部介紹老周妻子到附近的藤椅編織廠務工,每個月也有了固定收入維持基本開支。
臨走前,老周裝了兩袋枇杷塞給我,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你們,讓我晚年有了依靠!”
一本“幸福賬”
“吃住有沒有問題?生活怎麼樣?有什麼困難嗎?”來到2017年已脫貧的周某民家中,剛搬來凳子在院子裡坐下,問起扶貧政策落實情況,附近的村民紛紛圍過來“湊熱鬧”。
周某民患有克隆恩病,無法從事過重的勞務工作。上有一老,下有兩小,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幾乎壓在妻子肩頭,但周某民十分樂觀,堅持從事力所能及的勞作補貼家用。
“當著鄉里鄉親的面肯定不能亂講,生活確實是比以前好多了!”周某民拿出一籃花生招呼大夥,一邊開始算賬:“種了3畝玉米、4畝青蒿、400棵辣椒、雞鴨80多隻,扶貧產補1200元;父親有養老金1236元一年;低保每月190元,四個人吃低保一年就是9120元;村裡給我特別照顧,安排了清掃就業崗位,在村裡掃掃地有500元一個月,一年6000元;媳婦在外面打工每個月兩千多,一年有2.4萬元。這樣算一年有4萬多元了,我們沒拖脫貧攻堅的後腿了呢!”
“何止這些!小孩子讀書‘兩免一補’還有教育扶貧政策幫扶,住院看病報銷。”“還搞了扶貧車間提供就近就業,現在家門口也可以打工了。”大家對扶貧政策如數家珍,讓我感受到群眾對黨和國家在農村路線方針政策的認可和擁護。這份肯定,恰恰是惠民政策落實到位、惠及群眾的縮影。
一個“小心願”
“我就一個心願:進村主路有幾米破損嚴重,希望能把這個路修好!” 為了更好地瞭解村裡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前天晚上8點,我召集20餘名黨員群眾代表召開座談會,一名黨員提出修補主路的建議,引發了與會人員討論。
“入村主幹道破損,群眾反映強烈,亟待解決。”我將問題記錄在幫扶手冊上,第二天立即召集鎮黨委班子及該村後盾單位公路局到破損路段現場辦公,商議具體解決辦法。
現場察看發現,作為通往該村必經的主幹道已修建多年,但由於修建時間長,平時缺乏維護,有近5米路況損毀較為嚴重,影響村民出行。實地調研後,區交通運輸局、區公路局立即對該村村級道路維修加固拿出整體方案,預計在6月份投入建設,解決出行難問題。
村民們提出一系列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人居環境的治理、產業發展的建議等反映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要求越來越高,也表明了當前脫貧攻堅戰役即將收官,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全面脫貧後如何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推進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我們亟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皎潔的月光灑在被褥上,我安心入眠。待到脫貧攻堅勝利時,相信我們會在同樣寂靜又熱鬧的鄉村夜晚,“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冷水灘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 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