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取的老照片拍攝於1920年代,記錄了太湖周邊民眾的肖像和生活。上海租界巡捕房分管刑偵的警官William Armstrong是業餘攝影師,他在太湖一帶旅遊休閒時拍攝了這些照片。
太湖農村的孩子。
農婦們在將稻草紮成捆。
太湖位於江蘇南部,東鄰上海,南接浙江,周邊皆為平原,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其周邊環繞著蘇州、無錫、常州、湖州等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堪稱一時之雄。
太湖附近的村莊,典型的水鄉風光。
漁民即將下網捕魚。
1920年代,全國範圍內軍閥混戰不斷,到處亂糟糟一片,民不聊生。好在太湖一帶所受戰亂衝擊較小,百姓能安於生產生活。
農田一景。
民國水利專家孫棐忱1930年說:"全國富饒之地區,首推江浙,而江浙精華之所萃,尤以太湖流域為兩省之冠,良以氣候溫和,無嚴寒酷暑,支流繁衍,無大旱積潦,更以土地肥沃,凡百植物,宜於滋生。"這就道出了太湖一帶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
農民們正在加工稻米。
太湖農村的支柱產業,有水產捕撈、蠶桑業、水稻和棉麻種植等等,雖然仍以小農經濟為主,但商品化程度逐漸提高。自然地理環境良好,物產豐富,再加上靠近幾個比較發達的城市,所以這一地區農民的生活條件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農婦肖像。
隨著商品經濟和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太湖農村無地的農民都到城裡打工,地主把土地租佃給小農家庭後,也進入城市生活。同時,土地所有權越來越向地主手裡集中,由於農作物單產比較高,投資土地的收益非常可觀。
農村4位年輕女子。
有歷史學者研究,太湖地區地主與佃農的關係處於改變過程中,佃戶對地主的依附程度在減弱,佃農除了繳納地租外,不再向地主提供額外的勞務,雙方由傳統的主佃關係轉向純粹的經濟契約關係。
農民們好奇地圍觀Armstrong一行乘坐的汽車。那時候汽車可是稀罕物件。
小屋外的女孩。
由於當時全國天災人禍不斷,很多人背井離鄉。而太湖一帶港灣湖蕩星羅棋佈,這導致一些饑民流民到此落草為寇、下湖為匪,影響治安環境。當官府大舉進剿時,匪徒就前往周邊的城市躲避。清末民國時期,治安不好一直困擾著這裡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