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東湖高新區南湖錦城社群的劉萬炎老人今年90歲了。他年輕時當兵參加過抗美援朝,復員後支過邊,“舍小家顧大家”的愛國奉獻精神成為優良家風代代傳承,大家庭中三代走出7名黨員。近日,他的家庭獲評“2021—2022年度武漢市文明家庭”。
5月24日,長江日報記者走進他的家庭,探訪其家風傳承的故事。
劉萬炎(中)和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在小區裡合影。長江日報記者 周超 攝
舍小家為大家,老人樹立好榜樣
劉萬炎1933年出生,1952年他響應國家號召,瞞著父母和兄妹報名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遠赴朝鮮作戰,保家衛國。
在朝鮮戰場的最前線,他憑著過人的膽識多次成功完成任務,先後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集體三等功兩次,團部嘉獎令兩次。
1957年,從朝鮮凱旋,回到老家武漢,在商業部門工作,而後又調到青山支援武鋼建設。1965年,為響應黨“調一批商業幹部和知識青年支援少數民族地區,從事商業工作”的號召,劉萬炎克服困難,告別妻兒,“舍小家為大家”,主動請纓到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工作,擔任商業局貿易公司黨支部書記、商業局黨總支委員……在黨和國家最需要的艱苦地區一干就是6年。
“當時家裡有老有小,作出這個決定很不容易,但是國家有需要,我覺得一名黨員就應該頂上去。”時隔58年,劉萬炎仍清晰記得當時的想法,“我知道支邊條件很艱苦,但我有思想準備。”
8年後,劉萬炎調回武漢工作,參與當時華中地區規模最大的傅家坡長途汽車客運站建設,擔任第一任站長。1983年,因妻子生病,他內退回家全心照顧妻子。
“見先進就學,見後進就幫”
“在我們兄妹五人小時候,父親一腔熱血投入到支邊等工作中,家庭的重擔落到母親身上,母親任勞任怨,身體累病了。”劉萬炎老人的二兒子劉革說,母親在生產隊有時累得偷偷流淚,但她從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父親。
劉革說,1996年,母親病情加重,需要做腎透析,從最初的一週透析一次,到一週二次甚至三次,父親每次都耐心地陪母親到醫院做透析,直到2011年母親去世。
2007年,在省客集團工作的劉革透過組織考察,成為一名預備黨員,他回家告訴了父親。“父親很開心,還送給我這位新黨員一句話‘見困難就上,見榮譽就讓,見先進就學,見後進就幫’。”劉革一直牢記著父親的這句教誨,工作、生活中一直要求自己按照這個標準去做人做事。兒子成年後,他也以這個要求來教導兒子。
對於老人的言傳身教,劉革的妻子彭維香深有感觸。“劉革年輕時曾經很調皮,公公經常跟他聊天,悉心引導,幫助他找到正確的方向。”她認為,一個家庭“上孝父母下教子女”非常重要。“我們也有樣學樣這樣教導兒子,兒子現在也是一個工作非常認真、懂得孝順長輩的人。”
“父親一生潔身自好,不抽菸不喝酒,現在每天喜歡做的事就是坐在陽臺上看社群送來的《長江日報》,瞭解國內外大事,關注武漢發展。”在劉革的二姐眼中,父親是一個對子女要求很嚴格的人,哪怕是他們成年後,父親看到他們如果穿著“奇裝異服”也會當場批評。“我們這個32人的大家庭中,也正是在老人的影響和引導下,走出了7名黨員,他們之中有4名為退伍軍人。”
(長江日報記者陳衛東)
【編輯:王戎飛】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