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卡衝突引國際社會廣泛擔憂
近期,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兩個外高加索國家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簡稱納卡地區)爆發激烈衝突,引發國際社會廣泛擔憂。納卡地區衝突短期內難以緩解,並將對地區安全形勢和美俄戰略博弈產生影響。
先停火後違約
當地時間9月27日,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在納卡地區爆發軍事衝突,雙方均指責對方違反停火協議、率先發動軍事進攻。連日來的衝突持續,造成雙方均有人員傷亡。當地時間10月9日,俄羅斯、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三國外交部長在莫斯科舉行三方會談。在長達10個小時的會談後,當地時間10月10日凌晨,三國外交部長髮表宣告,稱自2020年10月10日12時起宣佈停火。法新社援引一位亞塞拜然高級別官員的話稱,出於人道主義考慮,雙方“短暫”停火是為交換死者遺體和在押人員。
兩國停火協議未能阻止戰火的延續。亞美尼亞國防部10月10日發表宣告,指責亞塞拜然軍隊在納卡地區停火協議生效5分鐘後對卡拉巴赫地區發動進攻,亞美尼亞軍隊被迫進行反擊。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稱,“納卡當地幾個大村莊遭到亞塞拜然部隊襲擊”,納卡地區首府斯捷潘納克特遭到炮擊,“1個小時內落下7枚至8枚炮彈”。法新社報道稱,斯捷潘納克特市中心10日深夜兩次傳出爆炸聲,11日早些時候響起空襲警報,多次傳出爆炸聲。
亞塞拜然國防部隨後反指亞美尼亞軍隊在前線發起攻勢,並用火炮攻擊人口密集地區,“公然違反”停火協議。亞塞拜然總統助理在社交媒體上稱,亞塞拜然第二大城市佔賈10日深夜遭遇來自亞美尼亞的導彈襲擊,造成7名平民死亡,33名平民重傷,死傷者中包括婦女和兒童。亞塞拜然國防部發表宣告稱,亞美尼亞軍隊在10日12時停火協議生效後,對泰爾泰爾和阿格達姆地區發動進攻,很多居民點遭到炮擊,此舉嚴重違反在莫斯科達成的停火協議,亞塞拜然將採取適當報復性措施。
國際社會積極斡旋
自納卡地區衝突爆發以來,國際社會頻繁開展外交斡旋工作,希望化解雙方矛盾,儘早恢復和平局面。
俄羅斯積極調停。作為兩國停火的促成者,俄羅斯呼籲雙方遵守停火協議。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10日與阿、亞兩國外交部長通電話,阿、亞兩國重申遵守停火協議,明確嚴格執行協議的必要性。俄羅斯總統普京敦促各方結束目前的“巨大悲劇”,表示就算納卡地區的長期衝突無法解決,也必須儘快停火。
土耳其支援停火。對於阿、亞兩國達成的停火協議,土耳其表示歡迎,並認為人道主義停火是“重要的第一步”,但停火併非長期解決方案。土耳其外交部在宣告中稱,“土耳其將繼續在戰場和談判桌上支援亞塞拜然”。
對此,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回應稱,只有納卡地區的衝突結束後,亞塞拜然才會和亞美尼亞談判。此外,亞塞拜然希望改變談判形式,要求土耳其加入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明斯克小組,參與納卡地區衝突的調解工作。
其他各方呼籲和平。阿、亞達成停火協議後,法國呼籲雙方“嚴格遵守協議、為永久停止敵對創造條件”,並依託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明斯克小組開展外交斡旋工作。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0日發表宣告,歡迎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就納卡地區停火達成協議,同時呼籲納卡地區衝突各方尊重停火協議。伊朗總統魯哈尼近日表示,第三方國家可能干預納卡地區衝突,導致“危機擴大並延長”。
戰局前景撲朔迷離
納卡地區素有“高加索火藥桶”之稱,位於南高加索,居民多為亞美尼亞族人。蘇聯解體後,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爭奪納卡地區爆發過戰爭。兩國1994年就全面停火達成協議,但一直因納卡地區問題處於敵對狀態並時有衝突。本輪衝突自今年9月27日爆發以來,已導致上百人死亡,數千人被迫逃離。雖然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目前達成停火協議,外界也普遍認為兩國都無法支撐全面戰爭,但未來戰局走向仍然撲朔迷離。
一方面,衝突結局存在較大變數。此次交戰雙方背後大國博弈較為複雜,俄羅斯和伊朗與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兩國關係都不錯,土耳其則是亞塞拜然的堅定支持者。從目前戰局看,外界專家認為亞塞拜然軍隊進攻過於隨意,缺乏戰術前瞻性,而亞美尼亞在納卡地區號稱堅不可摧的防禦在遭遇阿軍大舉進攻時也沒能完全抵擋。
正如俄軍事專家克魯季科夫所言,“這場衝突的特徵是雙方都不會遭受決定性失敗”。對阿、亞兩國而言,若短期內戰事沒有取得決定性突破,雙方或將在國際社會的積極調停下“見好就收”。
另一方面,美國干預值得警惕。據俄羅斯等國媒體報道,自納卡地區衝突爆發以來,美國表現得“異常活躍”,有美國背景的非政府組織積極向反對派控制的媒體提供經費,大肆開展反俄宣傳。據悉,亞美尼亞近年來多次發生以俄使館為抗議目標的遊行,參與者以大學生為主,皆來自反對黨的青年分支,每人因此獲得15美元(約合100元人民幣)的報酬,這筆錢由美方機構支付。
此外,目前美國在駐亞美尼亞大使館有2500人,規模僅次於駐伊拉克大使館,其中1200人屬於美軍特種部隊。下一步,美國或將對納卡地區衝突進一步施加影響力,成為戰爭局勢的重要“變數”。與此同時,美國或將以此次納卡地區衝突為突破口,努力對沖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的影響,為美俄戰略博弈爭取更多主動,相關動向值得持續關注。(楊忠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