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恭喜《你好,李煥英》突破30億票房的大門,其次,一場關於愛與麵包的話題在網上已經開始發酵,我也就來蹭個熱度。
故事的起因是因為劇中賈玲的母親身故,於是為了改變母親的命運於是穿越回去,就引發了在既定的歷史規則下,是選擇愛情還是麵包的故事。
相信看過劇的大家都已經瞭解了事實的經過了,也有很多人因為看了之後結合自身有了共鳴。但是我卻覺得不過是一場“譁眾取寵”的媚好罷了。
因“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也”。劇中的賈玲不是她媽媽,所以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現今已發生的事情來改變她媽媽的故事。
給自己找一個富裕的爸爸也是人之常情,並沒有什麼太多個過錯,畢竟誰不想過好日子呢?
但是她已經在無形中傷害到了她現實中的爸爸,她爸爸會覺得女兒嫌棄自己,繼而因妻子已經亡故,也會產生,當初的你是不是也是這樣想的,不利於懷念一個故人。
她所謂的孝順也不過如此.....
她是有多恨她爸爸呀,要在電影上這麼羞辱她爸爸???
難道她並不覺得只要在這樣的家庭出生並長大,才能成就現在的她嗎?
如果當年她媽媽為了麵包,選擇和另一個人結婚,也就沒有了她,她這個人將不存在於世間;她媽媽會有錢一輩子,她爸爸不必面對中年喪偶的事實。這樣感覺上是沒有什麼毛病的,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是劇裡的媽媽如果選擇了麵包,那她將獲得一個有錢的老公,不一樣的人生。也許會在中年離開人世,也許不會。
劇裡的爸爸也會與別人結婚,會有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不必在面對中年喪偶的慘痛經歷。
這樣看似美滿的結局真的是大眾內心所需要的嗎?
並不是
劇裡的媽媽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她拒絕了麵包,選擇了愛情。
雖然窮苦,但是與愛的人有了愛情的結晶,有了可愛的女兒。才感動了人心。
雖然,我也曾問過我媽同樣的問題,媽媽說的是,那個時候沒有你想的那樣,模樣登對,家庭差不多就可以結婚了。沒有太多的思考家庭的問題。
生在一個基督教家庭是我的原罪,但不是我的錯,我可以跳出來,旁觀看著,但不能完全脫離開。
雖然我並不認同,但已經和我無關很久了....
雖然不知道,那個時候的李煥英,是不是真的如電影中那樣,但是這種愛情的感覺還是讓人覺得很美好的。
故事的最終是劇中的賈玲終於理解了父母的感情,也認同了他們的選擇,讓事情歸於原本的起點。但是事實上是真的認同了嗎?我想是沒有的,想要一個好出身,應該是她內心的渴求,這個是永遠也無法改變的。這個是蒙的了別人,卻騙不過自己的。但為了電影好看,所以才如此....
故事很溫馨,但是卻感動不了我,因為我大概是個俗人,如果是我,也許會選擇麵包。畢竟一個良好的家庭,代表了未來的日子都會很幸福(當然也只是看起來)。可能是從連續的家庭變故中,我的眼光變了,想法變了,一切向錢看,雖然有底線有原則,但是如果可以,我是不是也會昧著良心做一些事情呢??
現今的我,是不知道未來的事情的,而且對於既定發生的事情,雖然會後悔但也沒想改變。生活總是會教會我們思考,自己的選擇才是收穫。
看過李煥英之後,反正我是沒有二刷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