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吧少年》是一檔關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生活力的節目,最近一期有個叫徐睎垻的小嘉賓來進行挑戰。雖然小小的她很賣力地幹活,但是還是連續闖關失敗。
主持人問她:“你是不是很少在家做家務?”徐媽媽說:平時不怎麼做,做家務得收費。
徐睎垻小朋友很驕傲地報價:“擦一個桌子一塊錢,擺上面的東西是另一個價。”
主持人聽了後都震驚了,要自家女兒做家務居然還得付錢,這太荒唐了吧?
徐媽媽表示她們平時在家就是這麼幹的,反正收費也不貴。
據我所知,現在像徐媽媽這樣付費讓孩子做家務的家長並不少,她們的理由也很多:比如說要讓孩子知道勞動是有價值的、讓孩子知道錢來之不易,不能亂花……聽著也挺有道理的。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她的著作《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裡提出了ICPS(“我能解決問題”)方法,她提出:要提高孩子的社會的能力,就應該更多地讓他們認識到行為有因果關係。
在這裡面,她提到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正向反饋很重要,比如孩子做家務就應當鼓勵她“你體現出了勤勞的品質”,但是正向反饋以精神上的鼓勵和讚揚為主,切忌用物質獎勵來誘導孩子。
這是因為如果你誇孩子勤勞能幹,孩子會知道勤勞能幹是一個令人欣賞的品質,他們會以擁有這樣的品質為傲,這是在培養孩子們的品格。這樣的孩子去做家務更多地是出於內心的驅動。
而如果是用物質去誘導孩子們,短期來看好像是達到了目的。但是驅使他們去做家務的動力是物質,如果沒有了錢,他們就會不願意再幹這事。
心理學家菲利克斯·沃內肯和邁克爾·托馬塞羅也在調查中發現孩子們天生就有幫助他人的內驅力,而後天的獎勵,似乎會破壞這種內驅力。
用金錢來誘導孩子做家務,後果就很可能會就像這位徐睎垻小朋友一樣:媽媽讓她去幹活,那得先談好價格。好像家務都是媽媽應該做的,跟自己沒丁點關係一樣,對家庭事務沒有參與感。
01 從小開始培養他的動手能力
好的習慣要從小培養,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性格特徵,普通來說,3歲的孩子易於接受,勇於嘗試新事物,也樂於分享。在這個年齡段可以讓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開始做些家務,比如玩完玩具擺放到適當的位置,用過的紙巾丟到垃圾桶,整理自己的小衣服等。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讓他參與不同的家務活動,培養他的動手能力。
02 教會孩子怎麼做,而不是替他做
孩子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養的,要有耐心,不要怕孩子做不好。很多要求完美的媽媽因為孩子洗衣服不乾淨就一直幫忙洗衣服,幫著幫著孩子都成家了還是不會洗衣服,這就有點尷尬了。
一開始的時候,放手讓孩子去做,孩子沒洗乾淨可以慢慢教,或者自己偷偷再洗一遍,但是不能一直代勞,讓孩子不斷去嘗試,他才有成功的可能,沒有人生下來就會走路。
03 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可以和孩子做遊戲,多問孩子“然後呢”、“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怎麼辦”。
在他們遇到困難時,引導孩子思考可以有什麼樣的做法,這些做法又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讓孩子從小養成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當他們長大後,再遇到困難,就會主動動腦,而不是束手無策。
04 尊重孩子,幫助他建立獨立而健全的人格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捨得》裡,蔣欣扮演了一位焦慮到歇斯底里的母親。她的孩子名叫子悠,人生卻跟名字截然相反毫無自由,全由母親來控制。
強烈的控制遭到了孩子的反抗,子悠在家長會上哭訴:“我媽媽愛的不是我,愛的是100分!”卻得不到母親的理解,好好的一個孩子最終走向抑鬱。
喪失人生的主導權對於孩子來說是很危險的,這會導致他們對於人生和未來沒有期待,早早地喪失了生命的活力。
處於強烈控制下的孩子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成為家長手中的傀儡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或者失去對周邊事物的好奇心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來。事實上,這也是近些年來中小學生抑鬱症、自殺案件不斷攀升的原因。
要提高孩子的生活力,必須尊重孩子,讓孩子更多地參與到自己相關事務的決策中,幫助他們建立獨立的人格。正如南懷瑾所說,只有真正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能獨自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