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了,我們都很想念您!”

四月的邯鄲,柳絮飛如雪。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內,約200名抗戰英雄長眠於此。

4月10日星期六,人們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在烈士紀念塔前致悼詞、在烈士墓前默哀、參觀烈士紀念堂。

“80多年了,父親很想你,我們都很想你。”陵園南側,80歲的肖元英掬了一把從1700多公里外的廣東梅州帶來的鄉土,輕輕撒在了叔叔蕭迅烈士的墓前。

越世紀、跨南北,這是一次極為不易的親人“見面”。83年前,蕭迅離家赴陝北參軍。上世紀60年代,肖元英的父親蕭承蔚一直在尋找弟弟蕭迅的下落。時隔數十年,如今已是杖朝之年的肖元英替父親完成了心願。

今年清明節期間,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聯合媒體公佈100位烈士的尋親線索。在梅州市委、市政府的組織下,梅州籍烈士蕭迅的後人肖元英和肖海被迅速找到。為圓肖家之願,梅州組織人員陪同肖元英乘坐北上高鐵,赴邯鄲尋親。

“我們的幸福是因為有叔叔那輩人的奮鬥,他們不應被遺忘。”肖元英說完,深深地向蕭迅墓鞠了3個躬,在場陪同人員無不感慨。

北上

“叔叔,我來看你了”

“真希望能快一點、再快一點。”4月9日12時50分,由廣州開往河北邯鄲的高鐵緩緩駛出站臺,肖元英踏上了北上尋親之路。

望著列車車窗外飛逝而過的山河光影,肖元英緊緊攥著手裡的高鐵票,“我期待能早些與叔叔見面,我有很多話想跟他說,很多事情想與他分享”。

在同一個車廂內,梅州梅江區副區長林勇軍、梅江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王敬輝正在緊張地聯絡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他們的行李裡有已準備好的梅州特產,將用於祭奠活動。“我們期待快點‘見’到蕭迅烈士。此次特別準備了家鄉特產,是為了表達家鄉人民對他的情意。”王敬輝說。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是新中國成立後首座大型烈士陵園,陵園南院安葬著團級以上的幹部和邊區著名殺敵英雄約200人,蕭迅是其中之一。

“叔叔啊,我來看你了。”10日9時,不顧舟車勞頓,肖元英早早來到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如願“見”到了家族的英雄先輩——曾任八路軍129師某部參謀長的蕭迅。

佇立在蕭迅烈士的墓前,肖元英眼眶紅了。時光荏苒,曾經父母日夜念及的親人,如今已長眠在蒼松翠柏之間。他為國家奉獻了自己的全部。

“現在家族成員生活很幸福,大家都很想您。”在鞠躬獻花後,肖元英望著灰色的碑石,細細訴說家族的經歷、後輩們的情況以及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祖國山河無恙、家國夢圓,現在一切都很好,您如果能看到,一定會很高興。”

祭奠現場,肖元英拿出手機,拍攝了蕭迅烈士的墓碑,發至家族的微信群,並附上文字資訊:“家族能有這位英雄,是我們的榮光。”肖元英告訴記者,她希望家族成員都能到邯鄲祭奠蕭迅烈士,“英雄不該被遺忘,家族能有這樣的英烈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肖元英的號召當即就得到了回應:“希望明年就能回去探親並祭拜先輩”“已經查到了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的位置,回國後一定要去”“一定要回去,讓孩子們知道家族的光榮歷史”……許多家族成員表示,疫情結束後一定要回國祭奠蕭迅烈士,讓後輩都知道家族有個抗戰英雄。

祭奠結束後,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肖元英前往了位於陵園南北中軸線東側的烈士紀念堂。

走進烈士紀念堂,一面英雄牆引人注目。牆上,200多位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蹟被一一記載,紀念堂門柱上是董必武的聯語——“爆革命火花生有光芒照日月,作獻身金鑑死留正氣壯河山”。

“叔叔中學畢業後遇到抗戰爆發,隨即投筆從戎參加八路軍,將青春與生命留在了陝北,犧牲那年才28歲。”肖元英摸著英雄牆上蕭迅的照片說,“他在戰火中綻放了青春本色,用行動詮釋了青年人的使命與擔當”。

“梅州能幫蕭迅烈士後人北上尋親,真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主任秦金華說,今年陵園共對外發出16位烈士的尋親資訊,蕭迅後人肖元英是第一個到陵園尋親的烈屬。

書信

“承蔚念弟心切”

在烈士陵園祭奠、參觀的過程中,當地紅色史料館相關負責人為肖元英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其父蕭承蔚親筆為蕭迅寫下的書信及傳記。

看到父親的筆跡,肖元英思緒萬千。

蕭承蔚在信中寫道,當年蕭迅原打算投考大學深造,畢業後謀一份教職。但抗戰的爆發,讓懷揣滿腔熱血的他決定投筆從戎。他瞞著父母前往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即“抗大”),並在陝北參加了八路軍。“父親曾回憶說,當時叔叔就留下了一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便收拾行李前往延安。”肖元英說。

蕭承蔚在書信中提及,蕭迅在抗大畢業後,仍與生活在印尼家族成員有書信來往,在日本軍隊尚未南進時,蕭承蔚每週都能收到蕭迅的來信。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後,蕭迅的訊息即告中斷,直到解放戰爭前夕,家人方知他在八路軍某師部任參謀長。

“解放戰爭開始後,叔叔音訊全無。無論印尼還是梅縣,都沒再收到他的來信。那時我常看見父親坐在家中,對著一處若有所思。”肖元英回憶說。

“承蔚念弟心切,1952年託回國的徐江漢同志調查蕭迅下落。”在書信中,蕭承蔚說自己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弟弟,解放戰爭後多方打聽卻始終沒有線索。後來,在友人的幫助下,他才得知弟弟已犧牲,葬於邯鄲的烈士陵園中。

“父親一開始是不信的。在他的印象裡,叔叔賦性聰敏,身體健康,所以在得知叔叔去世的訊息後,他仍拜託他人作進一步調查。”肖元英說。

蕭承蔚的書信裡提到,1956年中國駐印尼棉蘭領事劉亞明回國述職,他拜託這位友人幫忙調查弟弟的生前事蹟與死亡經過,在得知結果後終於接受了蕭迅的死訊,因此寫下了這些書信寄予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同時提供了一張蕭迅年輕時的黑白照片。

“新中國成立後,父親一直想回國祭奠叔叔,但當時印尼往來國內的交通受阻。後來,因為我希望回國讀中文大學,父親又將全家唯一一張回國的船票給了我。”肖元英說,隨著時間推移,父親的身體情況越來越差,雖有回國祭掃弟弟的心願,但最終未能成行。

回國後,肖元英的姑媽將蕭迅的烈士證交由肖元英保管,她因此知道了叔叔安葬的地點。在國內安頓好後,肖元英因事情纏身無法動身前往祭奠,遂於上世紀80年代拜託其先生及堂哥肖應選來到河北邯鄲。

“後來有幾次我也打算到河北來看叔叔,但都因為一些事情耽擱了。現在我年齡大了,子女都在海外生活。先生逝世後我一直在廣州獨居,雖然很想去祭奠叔叔,但有心無力。”肖元英說。

時隔數十年,跨越世紀,肖元英終於來到蕭迅墓前默哀致意鞠躬拜祭,併為這位身埋他鄉的英烈,捧上一抔家鄉土、敬上一杯梅江水、倒上一杯嘉應茶、滿上一杯家鄉米酒、供上家鄉的沙田柚。“80多年了,父親很想你,我們都很想你。”摸著墓碑,肖元英說。

傳承

“少年,不負韶華”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我將無我,不負韶華!”在祭奠蕭迅烈士活動持續進行時,記者看到,一群學生在烈士墓前立志傳承革命精神,用奮鬥報效祖國。

不遠處,肖元英也反覆念著父親書信裡提及叔叔蕭迅心中的最高理想——“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在肖元英看來,叔叔蕭迅作為抗戰英雄,是後輩們最好的榜樣。

“母親將叔叔形容成一位一米七多的少年,雖然身材瘦弱,但充滿報效國家、為人民服務的熱忱。”肖元英說,蕭迅的堅貞不屈與壯麗青春,是國家紅色歷史的一角。沒有老一輩革命家的英勇奮鬥,就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因此,紅色基因、革命薪火應代代傳承,先烈的炙熱初心與遠大理想值得當代青年學習。

梅江區金山街道的隨行工作人員朱永騰對記者說,每個人對家鄉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都是一樣的,“很榮幸自己能作為家鄉代表團的一員為烈士鞠一躬、獻束花”。

英烈如同精神的路標,提醒人們從哪裡來,該去往哪裡。目前,梅江區委、區政府正與省、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黨史等相關部門溝通匯報,籌集資金,做好蕭迅烈士故居的修繕和展陳。4月6日,故居摸底調查和烈士資料收集等工作已啟動。

“過去對安葬在陵園內、沒有找到家屬的烈士,只能由園區代為祭掃。園區對這部分英雄所掌握的資訊非常有限。”晉冀魯豫烈士陵園黨委書記楊俊嶺說,梅州對尋找烈士親人、發掘烈士事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接下來透過學習和交流,能讓梅州與邯鄲兩地緊密聯絡,既能豐富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的館藏資料,也有助於梅州保護烈士故居工作的開展。

烈士名片

蕭迅(1918—1946),廣東梅縣人。1937年畢業於廣東梅州中學,1938年10月北上陝北參加八路軍,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延安陝北公學和抗大學習,畢業後任太行5分割槽通訊教員、參謀、股長、八路軍129師某部參謀長等職。1946年7月犧牲,時年僅28歲。現葬於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南方日報記者 韓安東 唐林珍 何苑妮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陳鍇進(除署名外)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39 字。

轉載請註明: “83年了,我們都很想念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