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R的戰神之名,來源於1990年澳門東望洋大賽,日本籍車手長谷見昌泓駕駛著一輛以A組賽例改裝的日產GTR R32,憑藉超強大馬力以及穩定高效的四輪驅動系統的巨大優勢,在歐洲列強,如當時的BMW E36 3系以及M.Benz的190E包圍之下以巨大優勢獲得了東望洋大獎賽的冠軍,日本效能車第一次在世界性大賽中登上最高榮譽的頒獎臺,無情地扇了傲慢的歐洲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但其實神也是人,只不過因為神做了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便成了神;不過有時候,神也會做人要做的事情,例如……送小孩子上學,接老婆購物等等。於是,神就不再是神。這句話的前半句,毫無疑問是屬於R32的,因為它獲得了同時期日本車得不到,甚至根本不敢奢望的成就;而後半句,則是留給本文的主角,R32的後繼者,GTR R33。
首先在外觀上就有了和R32截然不同的取向。相比於R32的剛硬粗獷造型,R33決定來一個大顛覆,使用較為柔和的處理手法來塑造出一個更具有親和力的身段。頭燈就像是R32的式樣加入酵母,放在烘烤箱內發酵而成;整車的線條同樣是R32的發酵版,處理圓潤了許多之餘,長寬高亦大幅進賬120mm、25mm以及20mm。
這種流線型的處理方式,當然為R33贏得了空氣動力學方面的優勢,而至於留戀於硬朗的R32風格還是鍾情於圓潤的R33風格,則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
R32、R33、R34三代GT-R均採用代號為RB26DETT的直列六缸引擎。這副引擎,完完全全就是為了能在賽場上建功立業而設計出來的,強大到近乎無敵的強度、能將高轉區域進氣效率提升到極致的獨立節氣門體、在乘以1.7的增壓係數之後引擎排量剛好能在4.5L這個界線以內,都證明了日產想以RB26DET在賽車場上圖謀不軌的野心。換句話說,RB26DETT是一副純粹的競技用引擎,落入凡間只是為了滿足參賽車輛必須是量產車這一條件而已。
鑄鐵中缸註定RB26DETT這副引擎擁有超高的改裝潛力。換上大號渦輪調高Bar值,過千匹的馬力在RB26DETT是一點問題沒有的。
原廠R33的尾翼其實有三段角度可調。只需手動轉換尾翼前部固定點的對應孔位即可。
R33之所以不火的敗筆其實有兩點:日產見到R32的成功將下一任車型R33轎車化,無端造型和底盤都貼合讓人感覺這部R33只是一臺跑得很快的轎車而不是一部心目中的賽車;95年剛推出R33的時候,請參考那時候全球的經濟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種種原因吧,R33是幾部“戰神”裡面最不受待見的。即使R33原廠在賽道的用時實際比原廠R32要好得多。
筆者只想表達,單筒單出的大口徑排氣才是JDM真正的歸宿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