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奧拉島(即海地島)上,一條南北蜿蜒的國界線,將該島分為海地和多明尼加兩個國家,雖然同屬於一個島,但是兩國的貧富差距幾乎近一百倍,多明尼加2018年GDP 812.99億美元,而同年海地GDP僅96.58億美元,在世界195個主權國家中排名141,海地是怎麼成為一個如此極貧國家的,海地位於加勒比海北部海地島的西部,佔海地島的三分之一左右,三面臨海,西北隔向風海峽與古巴相望,距美國約1200公里,東面與同處該島的多明尼加共和國相鄰,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面積2.78萬平方公里,人口1200萬(2017年),95%的居民是黑人,5%為白人或黑白混血種人。
海地在印第安語中,意為“多山的土地”,全境四分之三為山地,河流短小湍急,最長的阿蒂博尼特河只有一半可通航,土地資源不夠優越的海地,又恰好是個農業國,全國80%的人口從事農業,山地地形耕地少,為開墾耕地,森林被大量無序地砍伐,森林面積從1923年佔總面積的60%,減少到2006年佔總面積的2%,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海地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活動頻繁,常發生颶風海嘯,21世紀的過去10年,平均兩年發生一次重大自然災害,2010年1月12日的大地震,又加劇了海地人民的困難,造成了20多萬人死亡,300萬人受災,基礎設施進一步遭到了嚴重破壞,頻發的自然災難,一直在加劇海地貧困落後的局面。
然而,除了天災,海地的人禍同樣舉世聞名,海地從未建國起,便幾乎是“動盪國家”的代名詞,,哥倫布在首航美洲時,於1492年12月15日到達海地島,1502年海地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在西班牙殖民者的血腥統治下,當地印第安人遭到殘酷虐殺,原有約一百萬人的阿拉瓦克族,最後幾乎被斬盡殺絕,為了補充甘蔗種植園日益缺乏的勞動力,殖民者又源源不斷地從非洲,運進了大批黑人奴隸,,1659年法國軍隊佔領海地,而後西班牙與法國簽訂《勒斯維克條約》,西班牙將島的西部割讓給法國,即今天的海地,當時叫聖多明克,東部即今天的多明尼加共和國,當時仍屬西班牙,法國種植園主驅使黑奴勞動,在海地大力發展甘蔗、棉花和咖啡等種植園經濟,到十八世紀後期,海地為法國提供的商品,佔法國進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二。
由於海地的黑奴受到奴隸制殘酷的壓迫,1791年海地黑白混血種人和黑奴舉行起義,經過十二年的浴血鬥爭,1804年1月1日,海地宣佈獨立,成為一世界上第一個取得獨立的黑人國家,不過,海地共和國自誕生之後,受到各種外國殖民勢力的圍攻,政局一直不穩,據統計,從1804年海地獨立到1915年的111年間,共有近90位統治者相繼上臺,其中還出現了“皇帝”,所以,海地成了世界上政變頻率最高的國家,從1804年海地獨立到2009年的205年間,發生過33次政變,光是1908年至1915年,海地就發生了6次政變,更換了8位總統,,由於海地長期陷於內亂 內戰之中,經濟困頓,造成海地成為加勒比海最貧窮的國家,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在這塊貧瘠的國土上,超過1000萬人口,75%的人生活在赤貧狀態下,只有20%的人能飲用上自來水,文盲率高達80%,海地人渴望走出貧困擺脫苦難,當地有一句俗語,“對苦難而言,海地不是陌生人”,自從獨立後發生的323次政變,兩次大屠殺和數不清的颶風侵襲,一次次苦難的惡意挑釁,將海地變成了這樣一個貧窮的國家。
飽受災難摧殘的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家,但他們是人類共同體的成員,我們與他們膚色不同,但我們也應該以人類的名義,祈願這個苦難的國度,在飽經摧殘之後能重燃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