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 光谷“逐光”

乘風破浪 光谷“逐光”

武漢光谷廣場(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 賀攝

乘風破浪 光谷“逐光”

2009年12月,武漢東湖高新區繼北京中關村之後,被批准為全國第二個自主創新示範區。也是在那一年,東湖高新區發力建設國際人才創新高地,正式啟動“3551光穀人才計劃”,匯聚全球科創人才,一個“人才特區”逐漸在光谷成形。

經過12年的發展,光谷海外留學歸國人員與常住外籍人員已達1.9萬人。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海歸來到光谷,乘風破浪,寫下自己的光谷“逐光”故事。

“孔雀棲江城”

陳莉莉是一名臨床醫生。十幾年前在德國讀書期間,她意識到國內體外診斷行業與歐美國家的差距。“國內一些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入院時,往往已經錯過了救治的黃金時間,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於缺乏院前及院內快速診斷的工具和應用機制。”這讓她萌生了回國研發快速診斷產品的想法。

帶著“試試看”的創業點子,陳莉莉參加瞭如今已成為海歸創新創業重要賽事平臺之一的“春暉杯”,並憑藉自主研發的“海特TM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快速檢測試劑盒”專案而奪得大賽二等獎。這不僅點燃了陳莉莉回國創業的熱情,也讓她找到了醫學技術的轉化視窗。

也是在這次比賽中,陳莉莉瞭解到了武漢留學生創業園對海歸創業的扶持政策。帶著一份“讓快速診斷成為可能”的決心,2008年,她與海德堡大學博士後王穎在武漢留創園共同創立了明德生物,從事快速檢測試劑的研發。

也是在2008年,剛剛在光谷創辦了十幾個月的銳科鐳射,正致力於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光纖鐳射產品。公司創始人閆大鵬在51歲時放棄了安逸穩定的生活,辭掉國外工作,舉家回國來到武漢創業。他說:“看到自己在國外公司研發的產品被高利潤賣到中國,我的心裡不是滋味,我想為自己的國家做點事。”

2015年11月16日,銳科鐳射承擔的科技重大專項“4kW全光纖鐳射器”課題通過了由工信部組織的專案技術驗收。這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對中國鐳射產業鏈鐳射核心器件的研發及規模提升起到了推動作用,還為相關行業對高功率光纖鐳射器量產化的需求提供了保障。

引留“天下才”

創業10年後,2018年7月,明德生物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公司也成為國內即時診斷和智慧醫療領域的代表性企業。前輩企業家們的“風雲故事”,常令年輕一代的海歸創客津津樂道,大家都想“沾沾喜氣”。創業之路絕非坦途,但誰也不願做中途退場的那一個。

事實上,初創團隊的難關往往是資金鍊出現問題。2015年,光谷設立人才基金,在保留原有對高層次人才無償資助的基礎上,新增股權投資,提升對人才企業的長效支援力度。

武漢瀚海新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楊廣宇就是“光穀人才基金”的受益者之一。

他畢業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之後回國創業。在2015年入選第八批“3551光穀人才計劃”後,楊廣宇獲得了100萬元股權投資和100萬元政府補助,在廠房租賃、法律服務等方面,也減少了許多後顧之憂。

如今,為打造“天下谷”,引“天下才”,讓留學歸國人員留得住、留得好,光谷已先後建設武漢留創園、矽谷小鎮等多個創業孵化載體。

截至目前,武漢留創園共吸引了來自全球2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業海歸近2000人,累計孵化留學生企業600餘家。

創業新高地

11月16日,在華創會“光谷科創新機遇”專場活動上,6個海歸創業專案正式簽約落地光谷;“基於磁控軟體機器人技術的植入式人工膀胱”“高附加值化合物的低成本綠色生物製造”和“氫燃料電池應用整體解決方案”3個專案進行了現場路演。

在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的全璡,是“氫燃料電池應用解決方案”的專案負責人。在華爾街工作期間,全璡對全球新能源領域進行了5年的專業研究,同時,他也時刻關注著國內新能源行業尤其是氫能行業的發展情況。

4年前,全璡回國創立武漢海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入氫能技術產業化。談及自己回到故鄉創業的原因,這個“85後”武漢伢表示,“更看重的還是地區的產業、創新與人才環境。”光谷高校與科研院所眾多,企業可以擁有優質的人才儲備,不斷壯大研發團隊。同時,這裡還有大批擁有留學背景的創業團隊,“校友力量”也會帶來強勁助力。

像全璡一樣來到光谷創業的“85後”“90後”海歸,正成為光谷創新創業舞臺上的重要力量,也讓這裡加速成為海歸創業的新高地。“十四五”期間,光谷將實施人才“註冊制”,面向全球開放式引才。推行人才評價積分制,強化人才生產、生活要素配置,打通醫療、教育、住房等多部門資源,為人才提供全方位高品質服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11 字。

轉載請註明: 乘風破浪 光谷“逐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