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額穩居4成,自主品牌在淘汰中崛起

1月份自主品牌的確迎來了不錯的復甦,從乘聯會發布的批發資料可以看到,吉利、長安紛紛擠進車企排名前三強,二者的市場份額也從過去的7%以下,躍升到了7.7%、7.5%,包括長城、奇瑞、紅旗、蔚來等品牌銷量的同比猛漲,直接推動自主品牌批發市場份額站上了41.2%的高度,實現了市場份額連續三個月保持在4成以上的水平。

份額穩居4成,自主品牌在淘汰中崛起

而從中汽協資料同樣可以看到,1月份中國品牌乘用車的市場份額達到42.4%,連續4個月保持在4成的水平上,中國品牌市場份額超過過去3年的年度水平。

是的,從2017年達到近10年來巔峰的43.9%之後,中國品牌市場份額就一路下跌,收於2020年的38.4%,成為近15年來最低的份額水平(與2014年相同),可以說中國品牌進入到了最困難的時刻,因此也有不少人開始唱衰中國品牌,認為中國品牌在經過那麼多年的努力只會,依然翻車了。

份額穩居4成,自主品牌在淘汰中崛起

份額跌破4成,這對中國品牌來說確實是一個災難。坐擁最龐大的細分市場,擁有最多的、矩陣最豐富的品牌,最接近消費者的直接需求,以及在智慧互聯領域全面超越外資品牌,按理說中國品牌應該更受中國消費者歡迎。

其實,並沒有!

縱觀60-70家中國品牌,大多數中後部的企業基本上只是市場的陪跑者。從去年全年的銷售資料來看,主流月銷10萬輛的本土品牌不足10家,自主十強車企的銷量在自主車企中的市佔率達到85.8%,品牌集中度遠遠高於整個車市十強60%的集中度,這充分說明,自主品牌的趨勢,僅僅是少數幾家車企在拉著大盤前進。

份額穩居4成,自主品牌在淘汰中崛起

毫無疑問,在中國汽車工業基礎薄弱,核心技術實力整體不強的大背景下,中國品牌整體的情況不容樂觀。如果把10萬輛作為一家車企正常運轉的門檻,那則意味著60家自主車企中,有80%的自主品牌生存都將受到威脅,更何況,越到競爭殘酷時刻,越能聽到,誰誰誰又破產倒閉了……

自主的情況如此不妙,但是為什麼中國品牌能夠重新站上40%以上的份額,分析其中原因,可以找到兩個方向。

其一,10月份到次年1月份的年關,是自主品牌走量的重要機會,其實無論從乘聯還是中汽協的資料都可以看到,基本上農曆過年之前的四個月,是自主品牌銷售的黃金時期,直接推動著四個月自主品牌份額的走高,這幾個月其市佔率基本上都保持在4成以上的高度,即便是最差的年度。

份額穩居4成,自主品牌在淘汰中崛起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自主車企這四個月的銷量基本上佔據了企業全年銷量的40%以上,部分車企比如長城,其這四個月銷量佔比佔了全年比重的近50%,而整個市場這四個月的比重一般在37%~39%之間(2020年疫情比較特殊,2-3月銷量暴跌),基本上很難突破4成。不過這裡需要說明的是,2018年的吉利和長安都比較特殊,前者當年月度銷量比較均衡,後者處在低迷調整期,市場表現不積極。

這足以說明自主車企在年關之前的幾個月,是重要的衝量時刻,這與自主品牌所在的中低端和縣域消費市場有密切關係。這一類消費者在年底拿到全年收入,車也成為家庭最重大的年貨,買車回家過年成為這一消費市場最重要的規律。盤踞在最低端的市場,這是本土品牌難以打破的局面,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推動品牌向上,衝破10萬元級的瓶頸。

其二,主要也是因為上述規律,自主車企在排產和庫存安排上,自然會比外資和合資品牌靈活不少,所以可以看到今年1月份,吉利和長安在批發銷量上佔據了車企二、三名,而上汽通用和上汽大眾位居第四和第八。但從零售排名來看,兩個大眾和上汽通用依然保持在了前三強,長安、吉利、長城位居4-8名且保持在10萬輛+的高度,基本上與過去年度的市場表現和排名相當,而自主品牌的零售份額依然只有38.7%,自主品牌需要持續打破這種格局。

份額穩居4成,自主品牌在淘汰中崛起

自主品牌份額的起起落落,以及1月零售市場份額依然低於4成,與弱勢自主品牌淘汰密不可分,即便是吉利、長安、長城、紅旗等強勢本土品牌份額一直在向上拉昇。回過頭再看看為什麼2014年-2017年自主份額連漲3年,2017年-2020年連跌三年,背後的主要因素還是得歸於SUV市場。

2014年後,SUV細分市場起步,備受中國消費者追捧,自主品牌憑藉快速的反應能力很快匯入SUV產品,推動中國品牌份額持續走高。而那些找不到方向或者之前一蹶不振的中後部本土車企開始尋找到新的機會。在那個SUV產品火熱且可選擇產品並不多的情況下,於是乎如獵豹、江淮、華晨、東南等品牌推出的SUV產品也能夠達到月銷1萬甚至2萬輛的水平。

顯然,好日子只有3年左右的時間,這可以看做是自主SUV的一個週期。一方面是技術實力並不強的中後部本土品牌,其產品素質並不好,新車使用幾年後頻發的質量問題,將更多消費者拒之門外。另一方面是合資品牌在SUV市場上捲土重來,推出更加皮實耐用的產品。

份額穩居4成,自主品牌在淘汰中崛起

同時強勢自主品牌具備SUV產品更新換代的能力,而弱勢品牌對SUV產品頂多只是小修小補,SUV市場的消費人群自然向頭部本土品牌和合資品牌轉移,以SUV比重為主的自主品牌市場份額下滑則成為必然現象。從上表中也可以看到,SUV市場跌幅在放緩,但自主SUV的跌幅遠遠高於大盤。好在有強勢如長城、長安等一線SUV在正向拉動,延緩了自主SUV下滑幅度的持續擴大。

38.4%的份額是不是中國品牌的最低點?個人判斷可能不是,2020年的市場更為嚴峻,那些弱勢中國品牌還將繼續淘汰一批,如吉利收購力帆這樣的兼併重組還將持續,或者更多在燃油車上支撐不力的本土品牌謀求在新能源市場發力,可以隱約看到,本土品牌的品牌數量和銷售比重恐將進一步下滑。

但這並不是中國品牌的終點,至少在一到兩年內,自主品牌份額反彈將成為必然現象。長安、吉利、長城、比亞迪、紅旗、蔚來等品牌的市場表現和聲量就表明,中國品牌未來一定會誕生幾家強者,上述幾家品牌的技術和產品力可以說走在了行業的前面,比如吉利的架構,長安的發動機、長城的變速箱,比亞迪的電氣化技術、紅旗的品牌形象、蔚來的口碑等,這些都將成為產品和品牌的強大支撐。

份額穩居4成,自主品牌在淘汰中崛起

所以,兩年後的本土品牌市場份額,應該可以長期保持在4成以上的水平,中長期達到5成左右的份額,這是在更多“弱雞”品牌褪去之後,強勢中國品牌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更重要的是,弱勢中國品牌的消亡,更有利於中國品牌整體實力的進步。

試想一下,德國品牌在華的強大,依靠的是大眾和ABB的支撐;日系近兩年的精進,本田、豐田在背後起到了絕對的提振作用。所以如果中國品牌只剩下10家左右,那麼中國品牌再佔據40%以上的份額,誕生一家市佔率達到10%的中國本土車企,那時中國品牌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與當下的華為、格力旗鼓相當。

相信很多人都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

文/杜餘鑫

---------------------------------------------------------------------------

【微信搜尋“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入《每日汽車》新聞網瞭解更多行業資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03 字。

轉載請註明: 份額穩居4成,自主品牌在淘汰中崛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