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手機能拍出比肉眼可見更完美的月亮,但今晚請記得凝視天上那一輪

每個月都有月圓的一天,但是隻有中秋節的月亮才是更美的,因為人們需要它。

在假日安排上,中秋節是一個“小節”。只放一天假,要和週末一起才能休三天;它也沒有享受到高速免費待遇。

但是人們很明顯能感受到,今年的中秋節日氣氛很濃。一個證據是,“討厭”的群發訊息出現了,而在朋友圈,也是清一色的節日祝福刷屏,隊形整齊度幾乎可以和春節相提並論。甚至還有不少人搶先一步,在昨日(農曆8月14)晚上就開始了節日慶祝——中秋也有了自己的“節日前夜”。我樓下的鄰居,昨晚就邀請親朋好友在大陽臺上賞月,這是過去幾年都沒有的新氣象。往常,這一家總是安安靜靜,很少能在大陽臺上看到他們的身影。

中秋佳節是一個傳統的節日,賞月和團圓,也是中國古代詩歌最常見的主題,但每個階段或者時代的過節方式不盡相同。“節日”和日常生活不同,卻又能反映出人們日常生活的整體狀態。

小時候住在農村,中秋節晚上一家人會在院子裡吃月餅。那時的月餅像七寸的披薩那麼大,父母要用刀把它切成好幾分,每人一塊。月餅非常硬,也不太好吃,我只能抱著“不能浪費”的心情多吃一點。但是,一家人一起吃月餅,卻是最美好的回憶。

在我印象中,月餅是“難吃”的食物,離開家鄉的很多年我都不吃月餅。後來才發現,月餅不但很好吃,還可以做出各種花樣。我會寄月餅給在老家的父母,最近卻突然發現,我已有二十多年沒有在老家過中秋節了——那種一家人在一起吃月餅情景,似乎只能是一種想象。

過去幾十年,中國人展開了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人口大流動,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生活都處在變動之中。幾代年輕人成長起來,和父母分離,開始獨自打拼的生活,這也讓“團圓”變得更有意義。在你離開故鄉之前,談論故鄉毫無意義,而只有一家人像滿天星辰一樣散開的時候,賞月和團圓,才變成了真正的“剛需”

因此我們也就能理解,中秋節變得越來越重要。在智慧手機普及的今天,人們隨時可以進行影片聊天,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空間分離給人帶來的孤獨感。但是,在大都市中生活的人們,新的孤獨(人群中的孤獨)也變得越來越強烈。年輕人在討論“社交恐懼症”和“社交牛x症”,其實這是“孤獨”的一體兩面。社交媒體讓人時刻處於“群”之中,但是那種真正的親密,反而變得稀缺。

沿著這種邏輯,今晚的月亮一定是最圓最美的。因為2021年的中秋節,甚至和2020年都有很大不同——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它一直在那裡,但是人們的生活,卻在變化。

今年,過去人們期待多年的教育改革,開始動了真格。“雙減”已經啟動,孩子們的課業負擔將大大減輕。這一變化給不同的人群帶來的感受是不同的。教育培訓的從業人員,面臨著自己職業生涯的轉型;學校的老師,可能因為“課後服務”變得更加繁忙;孩子們的作業更少,有了更多休息和發展興趣的時間,對他們來說,這個中秋節一定更加愉快。

其他影響人們生活的變化還有很多,房地產調控正在走向深入,即便是租房的年輕人,也能感受到它的變化;生育政策也正在放寬,生育三胎變得正常化……這些改革,說不定也會某種程度上“影響”我們多年後中秋賞月的場景。去年開始的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一系列的改革,則讓人們對未來充滿期待。

在變化的程序中,人們也更加需要傳統和情感的支撐,而家庭團圓的意義也正在這裡。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正在“重新發明”中秋,賦予它和傳統不同的意義。手機能夠拍出比肉眼所見更完美的月亮,但是人們卻更想凝視天上那一輪。每個月都有月圓的一天,但是隻有中秋節的月亮才是更美的,因為人們需要它。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李一凡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72 字。

轉載請註明: 評論丨手機能拍出比肉眼可見更完美的月亮,但今晚請記得凝視天上那一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