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就近照顧老人,還有哪些現實難題

11月24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釋出。《意見》提到,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贍養義務、承擔照料責任。這句話迅速引發共鳴。

家人父子,熙熙樂樂,相寧以嬉,不僅是傳統社會的尋常場景,也是當下很多家庭的理想願景。大家在一起,分享喜悅,共擔煩憂,贍養老人,撫育幼小,這樣的代際良性交流,不管是對老的,還是對小的,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此番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子女就近照料老人,體現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政策善意,也回應了老齡社會眾人的關切。

不過,也應注意到,現代社會中家庭的聚合方式,並不僅僅遵從子女或老人的主觀意願,而是要受到外部環境的制約與影響。直白一點說,是否選擇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需要打通更多的政策堵點。

比如住房問題,這些年來,城市住房基本上是按照核心家庭的需求設計建造的,很難適應幾代人的大家庭共同生活。如果再考慮未來會出現很多二孩、三孩家庭,則至少在住房一項,就會面臨很多不適。

當然,就像現在很多家庭已經實踐的那樣,子女與老人居住在一個小區,或者相隔不遠等,這樣有分有合,聲氣相聞,固然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項,但卻又會面臨另外一個更大的問題,即就業問題。

一二線城市就業機會多、收入水平也高,但往往壓力也大,三線以下城市生活成本低,生活節奏慢,但就業也面臨困難,這樣,必然會出現就業與生活的兩難選擇。

子女願不願意離開大城市是一層意思,中小城市能不能提供相應的就業機會則是另一層意思,類似的不均衡,顯然不應該讓本來就勞心勞力的青年人回答。而在城市的兩難選擇之外,更有城鄉的巨大鴻溝。農村老人如何與子女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也需要破題。

此外,諸如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等政策,仍有待進一步加力。目前,我國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約有4000萬人,75%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老年人“長壽不健康”問題凸顯。如何從政策層面推進老有所醫,是一個嚴峻的課題。

目前,全國範圍內已開通跨省住院費用直接結算服務,部分地區開始試點跨省門診費用直接結算。11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要求,簡化異地備案手續,力爭“十四五”末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率超過70%。同時要求,明年實現全國每個縣至少開通一家聯網定點醫療機構,開展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

還有,在居家養老已經成為主流養老方式的情境下,相應的社群服務、老年人社會參與等方面,也應跟上發展的需求,切實做到“資源向老年人的身邊、家邊和周邊聚集”。各級財政應該加大投入,不要都推給市場。諸如公共活動設施、老年大學,以及贍養負擔重的困難家庭等,都應多一些扶持。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人,佔總人口的比重比2010年上升了5.44個百分點。未來的養老問題只能越來越突出,這就要求有關各方,都要調適與老人的關係。

(原題為《馬上評|子女就近照顧老人,還有哪些現實難題》 作者 龍之朱 來源 澎湃新聞)

舉報/反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17 字。

轉載請註明: 子女就近照顧老人,還有哪些現實難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