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十年 人生一旬

戰火十年 人生一旬

3月14日,阿米爾·德拉萬在敘利亞大馬士革一家小型電臺工作。新華社發

新華社記者 汪健 鄭一晗

“大家好,早上過得怎麼樣?”初春的早晨,阿米爾·德拉萬的聲音透過電波傳到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各個角落。在這家名為“阿拉貝斯克”的私人小型電臺,29歲的德拉萬已經主持了5年的早間節目。每天早晨,他穿越半個城區來到播音間,和搭檔一起主持節目,向聽眾分享大馬士革城的故事。

這是德拉萬目前唯一一份穩定工作,每月能有約50美元收入。因敘利亞鎊快速貶值,這份收入對應的購買力還在不斷縮水。

德拉萬和母親、兩個姐姐一起生活,電臺主播這份收入遠不夠他養家餬口,他不得不想方設法尋找各種兼職機會。這幾年,他兼職翻譯、拍攝廣告圖片,“任何賺錢的活計都做”。

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不少敘利亞人背井離鄉淪為難民,不過還有像德拉萬一樣的年輕人,為了支撐家庭,堅持留下。

節目裡,德拉萬插科打諢、風格幽默,不過,他的真實生活狀況卻與他自己節目的氛圍大相徑庭。“老實說,我只能活在當下,無法把希望寄託在明天。我的期望值很低,這樣就不必考慮將來可能發生的事,也不必因此感到恐懼、焦慮。”

危機爆發前,德拉萬夢想到敘利亞的知名電視臺當娛樂節目主播。危機爆發後,大馬士革安全、經濟局勢持續惡化,為了養家,他只能暫時中斷大學學業,為一家伊拉克電視臺提供戰事訊息。前後用了7年,他才最終完成大學學業。

“我們擔心有沒有電,我們擔心怎麼上下班,我們擔心能不能給家人帶回食物……年輕人本不該如此生活。”德拉萬說。

為了找到一份收入更高、更體面的工作,德拉萬從未放棄過繼續學習。他經常在網上搜尋各類職業培訓教程,卻發現網際網路的溝壑壁壘不比現實中少。“因為西方國家對敘利亞的制裁,很多線上學習網站不對敘利亞使用者開放。”

危機爆發以來,美歐多國對敘利亞施加經濟制裁,外國企業在敘投資、貿易受到極大限制,加之戰火破壞、疫情影響,敘國內生產、貿易、投資萎靡,經常發生油荒、電荒等。

“養家、掙錢,年輕人想的都是這些,但這些在這裡很難實現。我的生活就像……你得不停抗爭,我們是倖存者,但也只是倖存而已。”德拉萬的言語中充滿無奈。

十歲為一旬。危機爆發時,德拉萬19歲,10年過去,危機未解,他和敘利亞無數年輕人一樣,仍要面對硝煙、流離、通脹和緊缺,要確保下一盤鷹嘴豆醬能按時端上餐桌。

“我能設想的最好未來,不在敘利亞。”德拉萬本以為隨著時間推移,經濟狀況會逐漸好轉,未曾想危機遷延10年,至今看不到盡頭。如今,他必須考慮,是否要像其他年輕人一樣到國外謀生以供養家庭。

早間節目結束後,德拉萬都要去電臺附近的運動場鍛鍊一會兒,他仍期待,不久的將來,自己能帥氣地找到一份體面的傳媒工作。

敘利亞一代年輕人已經長大,德拉萬們的抗爭仍未結束。

新華社大馬士革3月15日電

作者:汪健 鄭一晗

來源:新華社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71 字。

轉載請註明: 戰火十年 人生一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