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華西教授回家過節幫鄉親看病引熱議,別讓苛責給善心施壓

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這樣的醫生,這樣的善行,都是多多益善

一名衣著樸素的醫生對著陽光舉起CT片,仔細檢視,不大的房間內站滿了拿著片子等待的鄉親。10月4日晚,“醫院教授回家過節幫鄉親看病”登上熱搜。次日,影片中的主人公、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主任醫師廖正銀教授告訴記者:“這都是小事。”

據拍攝者回應,網傳影片拍攝於今年端午節期間。但“遲來”的曝光,並不妨礙公眾對此善行的褒獎。據說,廖正銀每一次回鄉,哪怕是大年初一,都會有很多鄉鄰慕名而來求診,並且都是“免費給大家看”。儘管從影片拍攝的內容來看,這樣的“問診”,不管是從場景,還是從醫患關係上,都是“非正式”的,但它卻恰恰讓人看到了理想中的醫者模樣。

作為華西醫院的主任醫師,廖正銀的專業能力顯然毋庸置疑。不過,他真正打動人的或許是向有求於自己的鄉鄰所展示出的醫者態度。拍攝者稱:“他特別和藹可親,每次都給我講得特別細,不怕花時間,而且都能講到點子上……”這或是比“華西醫生”的頭銜,更讓鄉鄰信任的原因所在。

筆者注意到,在這條新聞的下方,有不少網友稱自己的某個親屬醫生,回鄉後也會同樣給鄉鄰免費看病。就此而言,像廖正銀這樣的醫者相信不會是個案。但相較於社會尤其是農村居民對於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來說,這樣一種繫於個人醫德自覺的善舉,無疑是彌足珍貴的。

當然,我們也沒必要將廖正銀之於鄉鄰的態度,與一些患者平時在醫院的問診體驗對立起來。畢竟,廖正銀這樣在家鄉為鄉鄰“不怕花時間”的“問診”,並不能以一般的“行醫”來理解,用他的話說,就是“幫著看一看片子,指一指路,能幫就幫了”。而在醫院正式坐診,由於需求量大,醫生的一些行為就難免變得更程式化。當然,不管是什麼場合,人們希望醫者表現出更多的人文關懷,能夠充分地為患者解疑答惑,這都是很自然的期待,也是醫者應該有的職業追求。

誠如廖正銀所言,這些對他來說“都是小事”,但對於那些渴望得到幫助的患者而言,這顯然是天大的事。一定程度上說,這樣的做法也是在有限範圍內緩解了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不足的難題。類似的善舉被更多人看見,實際上也充當著醫患關係緩衝劑的作用。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這樣的醫生,這樣的善行,都是多多益善。

不過,此事也引發了一些讓人意外的聲音。比如,有網友認為,“應該違法了,他的執業地點在醫院”“非法行醫瞭解一下”“像這點小事就不應該上新聞”……這樣的聲音看似“理中客”,實際是一種苛責。要知道,廖正銀為前來求助的鄉鄰“看一看片子,指一指路”,都是“免費”的。與其說是行醫,不如說是基於熟人社會的一種互幫互助。這種情況下,動輒扣上一個“非法行醫”的大帽,既不符合事實,也為善行善心施加了不必要的壓力。

談到醫德,很多人都知道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在很大程度上說,廖正銀免費給鄉鄰看病的做法,更多是一種幫助和安慰。在這樣的醫者仁心面前,公眾多些理解,不吝於褒獎,少一些苛責,也是對於醫者的慰藉。當醫生和患者都能夠獲得彼此的正向反饋,醫患關係也就必然會更加健康。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任然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88 字。

轉載請註明: 評論丨華西教授回家過節幫鄉親看病引熱議,別讓苛責給善心施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