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13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印尼首都雅加達,開啟任內首次東南亞之行。圖/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推特
12月13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印尼首都雅加達,開啟其為期四天的東南亞訪問行程。這是布林肯上任以來首次訪問東南亞。除印尼外,布林肯還將訪問馬來西亞和泰國。
自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已有一系列高官訪問東南亞,以期將美國與東盟的關係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不過效果不佳。那麼,布林肯為什麼選擇這三個東南亞國家作為首訪地?又將推銷什麼?能否達到目的?
“修補之旅”
三國與美關係都曾有過反覆
布林肯所選擇的這三個東南亞國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最近七八年以來,與美國的關係都曾有過反覆。
印尼與美國的關係在奧巴馬時期較為緊密,部分原因在於奧巴馬曾在印尼伊斯蘭小學就讀,與印尼有情感連線。奧巴馬卸任後不久,就到訪印尼達10天之久。
但在特朗普時代,印尼和美國的關係大幅度降溫。美國曾多次表示願意協助印尼的南海防務,遭到印尼婉拒。2020年,美國提出允許其P-8“海神”反潛機在印尼降落、加油的請求,也遭印尼拒絕。印尼前副外長迪諾·帕蒂當時就曾表示,“我們不想被騙進一場反華運動中”。
拜登政府上臺後,美國國務院高階官員已兩次訪問印尼,但層級顯然還不夠。此次布林肯出訪將印尼作為首站,目的就是發出重視印尼的訊號。
與印尼一樣,馬來西亞也曾與美國關係有過反覆。從2009年納吉布政府時期開始,馬來西亞與中國關係迅猛發展,甚至被美國視為“背叛”。儘管如今納吉布已經下臺,且被控貪腐官司纏身,但仍是馬來西亞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家之一。
馬來西亞在2020年“喜來登行動”後政權更迭,但今年中馬外長在福建見面,還以“兄弟”互稱。中馬關係穩定,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
泰國與美國雖是盟國關係,但在2014年泰國軍事政變後,兩國關係也有降溫。特朗普時期不重視東盟,美泰關係也談不上熱絡。
從這個角度看,布林肯選擇印尼、馬來西亞、泰國作為首訪東南亞的目的地,實則就是一場“修補之旅”。
當地時間12月13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印尼首都雅加達,開啟任內首次東南亞之行。圖/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推特
“挨家拜訪”
尋找影響東盟決策的抓手
此前,美國國務院透露了一些布林肯此次東南亞之行的議題。在雅加達,布林肯將發表關於“印太地區特殊形勢”的演講,推動美國與印尼的戰略合作;在馬來西亞,布林肯將推動共同應對挑戰的合作機制,包括穩定供應鏈;在泰國,布林肯將重申美國對美泰聯盟關係的承諾。
設定什麼樣的議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布林肯想達到什麼樣的外交目標。
顯然,布林肯的外交目標是透過深化與三國的合作,尋找到影響東盟決策的抓手。
目前美國與東盟有一些合作機制,但都發揮不出多大成效。東盟中菲律賓和泰國是美國盟友,拜登政府上臺以來,一直主動強調美國將遵守《美菲共同防禦協定》和美泰安全同盟的承諾,可是並沒有效果。
2020年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曾下令終止與美國間的《訪問部隊協定》,而泰國與中國關係一直良好。
美國與東盟國家還有一個“湄公河-美國夥伴關係”機制,是美國與湄公河五國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越南之間建立的新合作機制。今年8月美國副總統哈里斯訪問東南亞時,把“湄公河-美國夥伴關係”抬到了與美日印澳在印太的“四方安全對話”同等重要的戰略位置,但湄公河五國對此反應平淡。
在缺乏影響東盟決策走向的渠道的情況下,目前美國只能透過在東盟各國“挨家拜訪”,看看還能否找到一個有用的抓手。
從布林肯將發表印太戰略的演講、推銷印太經濟框架的議程來看,其選定的抓手大概就是想方設法,把東盟國家分別納入印太戰略中。
將東盟工具化
註定達不到目的
從哈里斯到布林肯,拜登政府高官一次次到訪東南亞各國,目的就是圍堵中國。不過,這個目標註定難以實現。
一方面,東盟已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明年生效後,多數簽約國之間90%的商品關稅將降到零,這將進一步擴大東盟與中國的經濟蛋糕。僅憑冠冕堂皇的外交辭令和軍事存在,顯然無法拆解中國-東盟的共同利益關係。
另一方面,美國在東南亞的動作自相矛盾。8月時,哈里斯還把包括柬埔寨在內的湄公河五國視為潛在的印太戰略發展物件,沒幾個月,美國商務部就以柬埔寨“侵犯人權”、“腐敗”、“允許中國擴大在柬埔寨軍事存在”等理由,宣佈對柬制裁。新加坡、越南是美國在東南亞佈局的重點,但在舉辦所謂“民主峰會”時又將其排除在外。
此外,拜登政府也提供不了共同利益前景。儘管今年10月,拜登提出要搞“印太經濟框架”,但目前仍未闡明其願景是什麼以及如何操作。
可以說,雖然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在東南亞外交動作頻頻,但本質上是要將東盟工具化。這種戰略短視的動作再多,也註定產生不了多大效果。
特約撰稿人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 徐秋穎
實習生 | 武鑫
校對 |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