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
2月18日,國家衛健委官方網站釋出了《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9839號建議的答覆》(以下簡稱《答覆》)。國家衛健委認為,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議國家率先在東北地區全面放開人口生育限制”很有參考價值,東北地區可以立足本地實際進行探索。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近40年後,東北地區的此次探索“釋放了一個重要的訊號,意味著此前嚴格的生育政策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中央民族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楊菊華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分析道。
東北地區是我國人口問題比較集中的地區,具體表現為生育率低、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人口流動只出不進等。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常住人口數量從2014年的10976萬人減少至2019年的10794萬人,5年淨流出182萬人,且流出規模逐年擴大,從2015年流出28.7萬人,到2019年流出42.5萬人。
此外,國家統計局資料還顯示,2019年,我國人口出生率為10.48‰,創1949年以來出生率的最低值。其中,出生率最低的3個省份都在東北:黑龍江省的出生率為5.73‰,吉林省為6.05‰,遼寧省6.45‰。
東北地區的人口問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東北三省被譽為“共和國長子”,楊菊華說,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3個省份帶頭積極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制出生人口。此外,東北地區重工業發展快速,城鎮化水平較高,相對於農村地區,城鎮人口多養育子女的觀念弱。
《答覆》指出,東北地區人口總量減少,折射出的是區域經濟體制、產業結構、社會政策等綜合性、系統性問題。比如,隨著資源枯竭和國家產業轉型升級,大批年輕勞動力無法在本地找到滿意的工作,漸漸流向經濟更好、工資更高的地區。東北邊境地區的生育政策相對寬鬆,如黑龍江省規定夫妻雙方均為邊境地區居民的可生育三個孩子,但生育意願不高。
同時,《答覆》還指出,究其原因,經濟社會因素已成為影響生育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經濟負擔、嬰幼兒照護和女性職業發展等方面,群眾反映尤為突出,生育政策對生育行為的影響大為減弱。楊菊華也坦言,此次東北地區的探索對提高當地生育率“不應該有太高的預期”,“主要是養育成本高,除了增加經濟開銷以外,還需要投入很多時間成本,以及捨棄一定的工作時間所帶來的機會成本”。
既然生育政策帶來的作用可能有限,但楊菊華說,推行試點可以積攢寶貴的經驗,如果成功了可以總結出相關方法;如果沒有成功,也可以吸取教訓。
國家衛健委認為,東北地區可以組織專家進行研究,深入研判全面放開生育限制對當地經濟增長、社會和諧穩定、資源環境戰略、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影響;做好政策調整後人口變動測算;研究實施全面放開生育政策需要配套出臺的檔案;評估政策變動的社會風險等等。在此基礎上,提出東北地區實施全面生育政策的試點方案。
楊菊華補充說,除了開放生育限制之外,生育支援政策還包括多方面,比如相關津貼的配套措施、女性就業支援的配套措施、良好融洽的幼兒教育環境等。正如《答覆》中指出,提高生育水平,關鍵是要順應群眾期待、聚焦群眾期盼,在公共服務方面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切實解決家庭生育養育子女的後顧之憂,提高群眾的生育積極性。
在東北地區試點探索後,全面開放生育限制是否會在其他地區推廣?楊菊華認為,這是大勢所趨。實際上,我國已經出臺多項政策措施鼓勵生育,2019年,國務院釋出《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旨在促進解決0~3歲嬰幼兒該由誰來照顧的痛點問題。2020年,我國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最佳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高人口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