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多月後,不論屆時誰輸誰贏,這位“史上最差國務卿”大機率都要另換一份工作了。
資料圖。圖/視覺中國
文 |陶短房
當地時間7月23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有關美國對華政策的第四次演講。最近,在不遺餘力地惡化中美關係方面,他可沒少“忙活”。
2年多的國務卿,否定了美國的“50年”
這次講話的基調對蓬佩奧而言,可謂老生常談,毫無新意:將中國形容為“美國和自由世界最危險的敵人”,號召美國、“美國的朋友”在中美之間“二選一”且站隊美國,並對中國的方方面面橫加指責——如果說有所不同,那就是比以往任何一次更尖刻、更聲嘶力竭,也更不講究最基本的說話邏輯。
但“特別之處”還是有的:
首先,7月23日的講話刻意選擇在加州尼克松紀念圖書館,講話中也特別提到了2022年的特殊性——尼克松訪華促使中美關係正常化50週年,他在講話中聲稱“要結束與中國‘盲目接觸’的舊模式,這樣的模式肯定不能成功,因此決不能恢復”。
這樣的言論,意味著對尼克松訪華以來,包括共和、民主兩黨歷屆美國政府對華政策和基本戰略,由一個上任2年多的國務卿作了徹底的否定和顛覆;還意味著他及他或許能代表的特朗普外交戰略,已不僅僅滿足於指責中國,而已經開始將矛頭對準近50年來美國政府外交和國際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華基本政策和戰略。
相信對此感到驚訝的,遠不止於中國人。
其次,7月23日的講話,從頭到尾充斥著“改變”“對抗”“反對”之類的辭藻。即便冷戰期間,美國曆任總統對蘇聯陣營,也罕有如此極端性的措辭。
這類措辭並非由出自應對軍事問題的國防部長之口,而是由本職是促進國際交流溝通的國務卿發出,更是匪夷所思:要知道,這樣的言行不僅違背一名國家外交政策代表的職責,更對任何一方不利。
奔走各國挑唆對華關係,但呼應者寥寥
過去半年間,因為疫情限制,蓬佩奧能獲得的出訪機會寥寥無幾,卻仍然“不辭辛苦”地跑了三大趟。
第一趟是3月下旬,他突訪阿富汗,力圖挽救美國和塔利班“建設派”間搖搖欲墜的和平協議;第二趟是5月中旬訪問以色列;第三趟則是這次訪問英國、丹麥兩個歐洲國家。
疫情期間如此“忙碌”,目的無非有三:一是幫特朗普在大選年多掙一些“外交印象分”,給其連任增加勝算;二是鞏固美國和盟友、夥伴間的關係;三是拆中國的臺,試圖組成對抗中國新的“聯盟”。
第一個目的,似乎有點“苦勞”——和塔利班的和平協議算是挽回了;跟以色列右翼的“傳統友誼”也保住了,不過代價是美國背棄外交信用和國際承諾、承認了以色列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至於國際上對此的批評,裝聾的蓬佩奧可能也“聽不見”吧。
但“功勞”就夠不著了:阿富汗和平依舊遙遙無期,中東和平程序嚴重受挫;更關鍵的是,美國選民對這些外交政策毫不買賬,特朗普民意支援率也在繼續下滑。
第二個目的基本沒有達到,美國和歐盟、北約以及其他地區主要盟友間的矛盾、分歧日趨尖銳、複雜、深刻和公開化。
至於第三點,看似“砸了幾個單”,但賣力鼓吹的“反華全球聯盟”卻乏人呼應,甚至“最親密的老朋友”——英國首相約翰遜7月20日也表示,英國對華政策應採用“更平衡”的政策,而不能“自動反華”。其餘“聽眾”更是顧左右而言他,不接他的“茬”。而就在蓬佩奧忙碌於歐洲之際,中國和歐盟及其多個成員國間正常的外交、經貿互動,正有條不紊地照既定安排展開。
胃口越來越大,理智越來越少
某種意義上,7月23日,蓬佩奧異常激動的這番講話,也是對其此前“忙碌”雷聲大雨點小的“回應”——如果需要用四個字來概括,或許就是“氣急敗壞”吧。
有趣的是,儘管在被問及“是否會關閉更多中國駐美領事館”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嘟囔了一聲“或許”,但涉及中美關係問題上,他更多的是讓蓬佩奧去當急先鋒。畢竟在這節骨點上,他不想“多說多錯”,外交又實在不是他的長項,讓蓬佩奧“衝在前面”,撈著便宜都是自己的好處,捅了婁子也好撇清。
現在看,留給這位美國國務卿的時間,恐怕已經不多了。即便頭腦最發熱的美國強硬派也承認,蓬佩奧越來越大的胃口,已經很難在理性範圍內得到滿足。
11月3日距今不過3個月出頭,以人們對他這位美國外交事務負責人的評價,不論屆時誰輸誰贏,他大機率都要另換一份工作了。
□陶短房(專欄作者)
編輯:孟然 校對:陳荻雁
以寫作之名——新京報·新聲代第二屆中學生寫作創造營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