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日盛 “吃絕戶”風氣再起
二胎政策開放後,生了倆兒子的家庭,除了高興外也不由得發愁: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一下還倆,家庭經濟壓力瞬間就上漲了不少。都說兒子是建設銀行,成年之前,父母啥都得替他們掙回來。
房子、車子、票子,少一樣就娶不回好媳婦兒。你說,這壓力大不大,讓老兩口咋整?話說回來,這都是老實人家的老實想法。
有些人,也有倆兒子卻是一點兒愁都沒有,反而興高采烈:這沒事兒,養大了再說。等要找兒媳婦了,就開出仨條件——第一, 女方必須是獨生女;第二, 女方父母必須有車有房,更要有退休工資;第三, 女方家裡的經濟條件必須比自己家好,差一點都不行。
“養倆兒子根本就不會吃虧呀,只要找得到家庭條件好的媳婦,甚至是豪門媳婦兒,自家還能賺很多呢。況且,結婚以後生了娃,那還不得跟我兒子姓嗎?女方父母老了以後的鉅額財產,我兒子不也有繼承權嗎,完全是一舉三得的美事兒呀!”不聽不知道,一扒嚇一跳。敢情還有人打這種人如意算盤呢!兒子還沒養大,就開始惦記著未來兒媳婦家的遺產和財產繼承權了,人心暗黑還真是突破正常人的想象力天際。
上網一查,這種心態和現象,居然還很多。
前文提到家長的心態,其實就是以前農村所說的“吃絕戶”。
所謂“絕戶”,就是指沒有生男孩的家庭,也就是沒有男孩可以傳宗接代,這個家庭到這一代就斷絕了。“吃絕戶”,就是指男方家庭娶了這種家庭的獨生女之後,日後會將女方父母家的財產也一併繼承或佔有了。
“吃絕戶”原本是封建社會一種心理陋習和風俗,原本以為隨著社會發展和進步,一早就消失殆盡,卻沒想到,現下城市中很有一部分男性,對這種「迎娶白富美、一步登天、節省奮鬥時間空間」的做法,不僅格外認同、無限嚮往,還將目標盯上了90後獨生女孩。想吃絕戶? 得看法律答不答應
人性暗黑,有些心理狀態似乎來得不知不覺。
隨著社會內卷越來越嚴重,靠個人奮鬥改變命運的門檻,也越來越高。為了節省奮鬥成本和時間,又或者根本就是好吃懶做,相當一部分男人和男性家庭,逐漸打起了“娶獨女、吃絕戶、財產翻倍”的如意算盤。
遠的不說,今年熱播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娶了獨生白富美妻子的鳳凰男“張東昇”,處心積慮一年,策劃了對岳父、岳母和妻子的連環謀殺案。如果不是恰好被三個小孩拍到了他將岳父岳母推下山崖,張東昇大概就全身而退,順利接管岳父家的財產了。另一方面,一直以來大家都簡單認為,父母的財產,從繼承法角度講,似乎就應該由子女繼承。但事實上,根據法律,父母也可以合法地饋贈給他們希望贈與的任何人,只不過現實中,很少有父母會這樣做。
只是人們理所當然地以為,父母的財產就應該由子女及其家人繼承。而有些蠢人之所以打這種吃絕戶的壞主意,估計也是沒弄明白法律規章制度,就開始胡亂操作。
在封建落後時代的中國社會中,的確出現過“娶獨女、吃絕戶”現象,但其實這種現象並不多,而且主要發生在農村落後地區。真正的封建大城市裡擁有財富的權貴階層,很少發生這種事情。這是因為那時的獨生女嫁人之後,除了帶走父母給的嫁妝之外,根本就沒有家族財產繼承權。所以如果一個家庭中如果沒有親生兒子,那麼家庭的財產就會自然而然地歸屬到他同族的子侄手中。
到了現代社會,由於婚姻法的規定,不僅夫妻雙方婚前婚後財產有了明文區隔,不再混為一談之外,父母的財產也由子女繼承的單一選項,添加了“經過合法公證後,可以自由轉贈給指定人員繼承”的選項。
詳細法律條文就不在此贅述了,可以自行查閱民法典相關法規。一句話就是:想透過結婚而侵佔女方父母財產,法律上是不那麼行得通的。
吃絕戶背後的“男權”之爭吃絕戶背後的“男權”之爭,本質上,其實是利益、立場激烈衝突的兩種男權之爭。哪兩種男權呢?就是岳父與女婿這兩種身份中的,屬於男性之間的博弈。
事實上在現實社會中,那些打著吃絕戶佔女方家庭便宜算盤的男性,操作起來往往並不如想象中那麼順暢,反而是充滿屈辱感的。因為,女方家庭,也一早就充分意識到了家庭財產安全問題。
所以,民間一直都有“招贅”、“入贅”的要求。即男方如果要娶獨生女,代價往往是:剝奪男方對孩子的冠名權;男方改姓女方家族姓氏;簽署家庭財產協議,規定男方不得染指女方父母家的財產。
正所謂:你有金箍棒,我有緊箍咒。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心自古互為攻防,天下從無白撿的餡餅。
坦白講,從古至今,在女方家庭裡的贅婿,其身份地位,往往都是極其卑微低賤的。從秦始皇南征、漢武帝西征起,封建社會就有將全國各地的贅婿和罪犯一起,強徵了充軍的社會習俗。如此一來,那些贅婿們根本就沒有任何政治經濟上的實力,反過來覬覦岳家財產。
而現代社會雖然不再以如此羞辱人的方式對待贅婿,但基本上,法律以及日常生活中,你的岳父岳母能防範你的地方,基本上都防範到位了之後,才會讓你進這個家門。
因此,奉勸社會上一些男性,老老實實自我奮鬥積累財富最靠譜,不要老想靠娶獨生女來吃絕戶,使自己的財富翻倍,或實現階級上升。
你能想到的邪路或致富捷徑,比你擁有更多財富和見識的女方家庭比你想得更清楚,也防範得更周密細緻。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Sarner, M. (2018, December 12). Still Have Your Childhood Teddy? The Psychological Power of The Toys We Keep. The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