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網】;
【百名院士的紅色情緣】
張履謙:
對祖國無比熱愛,對黨無比忠誠
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
“我是黨和國家培養教育出來的,黨和國家需要我,我寧肯倒在實驗室,也不願躺在病床上。”
——張履謙
1948年12月,清華園。
荷塘邊一片靜謐的樹林裡,夜色掩護下,22歲的張履謙穩穩舉起右拳——“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承認黨綱黨章,執行黨的決議,遵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
聲音不大,卻字字堅決。
張履謙人物素描 郭紅松繪
彼時,正是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前夕,白色恐怖籠罩華北。入黨介紹人莊沂問他,可知此時加入共產黨,就等於將腦袋掛在腰帶上,隨時可能被捕,甚至犧牲?
張履謙回答:“在逃難時,我沒有餓死病死,在日本人的炸彈下,我沒有被炸死,現在還會怕死麼?我就是懷著富國強兵的念頭來上大學的,只要中國能夠進步,國家能夠富強,就算自己犧牲,又算得了什麼!”
“富國強兵”,從這一刻起,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人生與黨和國家的事業緊緊相連。
1951年,抗美援朝戰事膠著,美國B-29飛機對鴨綠江兩岸狂轟濫炸,並施放電磁波。干擾之下,我軍雷達既偵察不到敵機,也無法引導戰機迎敵。
危急關頭,剛從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分配到軍委通訊部的張履謙奉命奔赴前線。物資奇缺,找不到無線電器材,經過觀察研究,他靈機一動、就地取材,用土法子製作了跳頻裝置,改變雷達頻率,一舉挫敗了美國敵機的干擾。
1962年,“兩彈一星”研製進入關鍵時期,美國U-2高空偵察機頻繁進入我國領空刺探,並干擾地空導彈雷達站。張履謙向軍委總部建言,親臨現場改裝雷達,並主持研製我國第一代防空導彈“紅旗二號”制導雷達,令5架美國U-2飛機有來無回。
在張履謙的帶領下,全軍首個電子對抗組織——雷達干擾與抗干擾組正式成立。自此,我軍電子對抗事業從無到有、逐步壯大。他開創的雷達抗干擾思路,至今沿用70年。
張履謙常說:“只要工作需要,黨叫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而且要幹好。”
1957年,調任國防部五院的張履謙,開始參與中國航天事業的建立。一沒人才,二沒器材,三沒裝置,怎麼辦?“沒人才,自己培養;沒裝置,自己造;不懂,就搞反設計。”他帶著隊伍硬是白手起家,參與仿製出“紅旗一號”這枚“爭氣彈”。
“我是黨和國家培養教育出來的,黨和國家需要我,我寧肯倒在實驗室,也不願躺在病床上。”1979年,尚在養病的張履謙揹著氧氣包,出任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試驗通訊衛星的微波統一測控系統總設計師。閩西酷暑中,他心絞痛發作,含上一片硝酸甘油,吸幾口氧氣,便又投入工作。他又一次與同事自力更生,研製出全套國產化裝置。
1984年,微波統一測控系統研製成功,成為中國空間測控技術發展的里程碑。同年,張履謙和國內專家一同提出在中國建設雙星定位系統的建議,揭開了中國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序幕。
氣象衛星、海洋衛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年逾九旬,參與並見證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個個輝煌,但他只說:“我做的每一項工作都很平凡,只不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緊跟時代步伐,把學到的知識用到建設祖國的社會實踐活動中。”
誠如《張履謙傳》作者鍾軔的評價:“支撐起張履謙人生的兩根基柱,是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對黨、對事業的無比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