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家長都會想批評孩子。批評是一種簡單又常見的教育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明確行為的界限。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不分時間場合批評孩子。
01
吃飯的時候
中國的電視劇中,有個十分典型的場景:一家人吃飯,父母總愛說孩子幾句,孩子匆匆扒幾口,氣呼呼地放下碗筷:“我吃飽了!”接著就是摔門聲.....
中國的孩子,在飯桌上挨批特別常見,最常見的話題就是學習:
“這次怎麼沒考好?”
“成績下降你不知道著急嗎?”
“你看你吳阿姨家的孩子,都是拿一百分的。”
在很多孩子眼裡,餐桌是個既誘人又可怕的地方,可怕之處就是父母們常在這裡進行“餐桌教育”,不是說學習,就是提孩子的各種缺點。
吃飯的時候批評孩子,不僅達不到教育目的,還會適得其反,一影響孩子食慾,二破壞親子關係,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厭倦家裡的吃飯氣氛了。
一家人圍著桌子吃飯,是家庭交流感情特別好的機會,爸爸媽媽千萬別把餐桌當講桌。
02
人多的時候
前幾天,在地鐵裡看到一位媽媽,瞪著眼睛兇巴巴的指著一個五六歲的女兒:“你沒長耳朵是不是?帶你出門就討人嫌!”
小孩低著頭,旁人只能看見她通紅的耳朵。
生活中這樣的情景特別多,中國有個詞叫“人前教子”,意思是父母教育孩子沒有人前人後的概念,從不會避諱場合。
一旦孩子犯了錯,不管是大街上,餐廳裡,還是親戚朋友面前,拉過孩子就是一頓批,有的父母甚至覺得這種方式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
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洛克曾說: “父母越不宣揚孩子的過錯,孩子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如果父母當眾宣佈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別看孩子小,他們有自尊心、羞恥心。一個成年人,當眾被人批評指責,心裡都會非常的難受,無地自容,更何況是一個小孩子。
在外人面前,也請給孩子留點餘地。
03
父母情緒不佳的時候
看到孩子犯錯,父母難免心煩意亂,加上工作上的怨氣、人際關係的摩擦,可能一時氣急,對孩子大發脾氣。
當面對大吼大叫的父母,孩子內心害怕,精神也高度緊張。
“狂風暴雨”之後,家長最後來一句:“知道錯了麼?以後還敢嗎?”
孩子不自覺地點點頭:“知道了!”
其實孩子哪裡知道自己錯在哪、要怎麼改,因為父母歇斯底里的時候,他們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想著如何逃,他只是鬆了口氣:“好了,我媽終於罵完了!”
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在批評之前,父母一定要讓自己平靜下來。只有在冷靜之後,才能客觀公正地批評孩子,孩子才能明白你想表達的道理。
04
批評孩子的正確開啟方式
孩子犯了錯誤,該如何批評?其實很簡單。
第一,你要告訴他哪裡錯了。批評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而不是簡單地發洩大人不滿的情緒。
第二,不要進行人身攻擊。很多父母批評孩子,就常把矛頭對準“孩子本身”,而非“行為”。比如父母不滿孩子學習,說:“你這個豬腦子”,而不是說:“你學習花的功夫不夠。”
批評的目的不是打擊孩子。所以批評孩子時,只針對孩子的行為,就事論事,不貼標籤。
第三,告訴孩子如何改正這個錯誤。這是批評的最後一步,如果孩子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那麼告訴他,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你希望孩子怎麼做,這樣孩子以後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每個孩子都具有足夠的自省能力,只要為人父母者有足夠的耐心,孩子犯過的錯、經歷的挫折,都能成為十分寶貴的成長體驗。
您的分享、點贊、在看
就是對我們最好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