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在文學方面太過順利的緣故,蘇軾在仕途上曲折坎坷,蹉跎半生歲月,最終也未能如願。本不是好酒之人,卻與這酒結下半生淵源,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酒彷彿就是蘇軾忘卻愁苦的良藥,喝了酒便不會再想到仕途上的曲折坎坷,隨遇而安就好。每每喝酒,蘇軾便覺得十分暢快,心裡的鬱結便散了,鬥志也就重新燃了起來。
一次,蘇軾與好友喝酒到夜半,回到家中,卻發現家門已經被書童鎖了,自己被鎖在了門外。站在門外的他回首往事,感慨萬千寫下一首《臨江仙》,句句讓人心疼不已。那麼這首詞為何讀來讓人心疼呢?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這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寫的是蘇軾夜半喝酒歸家,被鎖在屋外的小事。看似簡單的幾句詞,但是讀起來句句令人心疼,心裡不免感慨蘇軾的遭遇。夜裡在東坡飲酒,把自己喝得迷醉,喝著喝著又喝得清醒,醒來之後,又繼續將自己喝醉。
就這樣一直飲酒,喝到不能再喝的時候,才想起來回家。夜半三更自己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也不覺得害怕。隨後到了家門口,家裡書童的鼾聲如雷貫耳,敲門敲了多次,都沒能聽見,只好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家門口,聆聽著江水奔流的聲音。
這時候的他才感受到了孤寂,眾人皆睡,唯我獨醒的孤寂。經常感嘆自己仕途,這身心已經不再是我自己所有的。什麼時候我才能不再追求功名,夜深人靜,水波不興。真想乘著船兒,從此隨著小船消逝,在這煙波水中了卻自己的餘生。
夜深人靜,但是蘇軾的心卻靜不下來。他喝了酒,想忘卻仕途帶給他的不快樂,然而從喝醉到喝醒,再到喝醉,他都無法真正忘記自己的悲傷,反而越發想逃離。他站在夜色中,聽著江水奔騰的聲音,似乎心中已經想了無數遍為什麼一定要追求達官顯貴。
不如隨著這江水,隨著它的波濤,離開這裡,到一個不問世俗的地方,這樣瞭解自己的一生也算是一樁美事。這首詞利用對比,敲門無人應,書童鼾聲震天,以有聲襯托無聲。將夜之深,夜之靜烘托出來。
在這幽靜的氛圍之下,蘇軾的心境不在那般不平,而是仔細地想著自己問題,最終的答案都寫在了下片。這樣的藝術手法在一定程度上,烘托出詩人內心的真實想法。雖然仕途不順,但是好在蘇軾心中豁達,大不了從頭再來。詞人那種心裡的深沉,化為哲理依附在詞中。
創作背景
普通人喝酒,淺嘗輒止,沒有人會不顧身體一直喝。但是蘇軾卻將自己喝醉了,再喝到醒來,再喝醉,讓自己始終沉淪在這酒水之中。究其根本,為何蘇軾要買醉呢?這其中的緣由也很簡單——仕途不順。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心裡十分不痛快。
但是對比之前所遭受的境遇,他現在的處境算是好些了。於是他在黃州任職之餘,尋了一塊荒地。種上了莊稼,栽了不少樹木,將這個地方稱為東坡,蘇軾“東坡居士”的名號也因此來而,這時候的他能夠這樣自封,說明心中已有了答案。
比起埋怨人生,不如做好自己的事情,享受被貶謫之後的生活,豈不是樂哉。這首詞作於被貶謫之後的第三年(公元1081年),此時的蘇軾已經學會了享受生活,泛舟遊玩,登山玩樂,吟詩作賦。比起從前,蘇軾心境已經已然不同,享受山水之樂,品味人生哲理,妙哉妙哉!
在這樣的境遇之下,蘇軾將別人眼中的苟且,活出了自己的瀟灑。他不在顧及世俗的眼光,不在只追求高官厚祿,他將心中的抱負暫且放下,與這世間最美好的景物一起沉淪,暫且忘記這世俗的一切。
烏臺詩案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慘痛遭遇,心裡的苦悶·不知道該與何人訴說,抑鬱和愁緒都無法得到排解。然而他卻沒有一再地消弭頹廢下去,重新整理好心態,或許他看透的人生不會善待他,但是他依舊會善待他的人生。夜深了,回憶起從前,心裡突然就豁達起來。
讀一讀這首詩,細品之下卻發現,所謂的豁達不過是看待事物的另一種心態,遠在他鄉的他孤苦無依,夜半回家敲門卻無人理會,心中的落寞絲絲爬上心頭,讓人不免心疼,何苦要遭受這樣的苦難呢?
這首詞創作的背後,是蘇軾對自己前半生的總結,所得的感悟就是詢問自己,為何一定要追求仕途?後半部分就是對自己人生的思考,彷彿之前的煩心事都被虛化了,整個人變得灑脫。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這首詞最精彩的一句就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樣的性情又是幾個人能有的,這樣的灑脫也只有蘇軾能夠做到吧。小舟是蘇軾對自己前半生的思考,自己如同這小舟一般,被困在波濤洶湧的人生之河,而那雙攪動他人生之河的手,是來自自己嚮往的朝堂。
自己被困在這小舟之中,怎麼也無法逃離宋神宗的手。心之嚮往,無人能解這樣的迷局。但是因為被貶謫,他這首小舟不在是宋神宗關注的了,他隨著波濤來到了淒涼破敗的黃州,在這裡無權無勢,少有朋友,身邊沒有家人。
心裡那一層對人生哲理的思考越發凌冽,漸漸地,他明白了自己的命運不該是交付在這所謂的功名利祿之上。於是這隻小舟,敢於奔赴江海,看見寬廣的江面,心裡也就寬敞了。遠離官場的生活,似乎過得也不錯。每日寄情于山水,身心俱暢,泛舟遊玩,比起原先的糾結與痛苦,絲絲縷縷的不甘似乎顯得無足輕重。
也是透過詩詞,才知道蘇軾眼中的人生到底是什麼,不過是滄海一粟,而窮盡一生所追求的不過是轉眼雲煙,真正的人生應該由自己主宰,而不是讓別人一直主宰著自己的心情。想明白之後的蘇軾,不再計較人生的得失,這樣的人生才值得託付餘生。
結語:
蘇軾的一生如同江水,波濤洶湧,險象環生。仕途亦是如此,越是追求,越是無法得到。很多人無法理解《臨江仙》中蘇軾所謂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何人才能如此灑脫,何人才能不顧一切地寄情山水,答案自然是有的,那就是真正釋然的人。
蘇軾的傷痛遠比人們想象的來得更多,他不過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卻遭受到一次比一次的打擊。他心中不解,心中鬱悶,心中苦惱。而這一切的結束都要從他看開的那一刻起,逆境造就了這位文學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