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期銳減環境複雜,望京花園供熱管線改造“步步驚心”
供熱管線換新,是今年朝陽望京花園西區的一件大事。考慮到老舊小區複雜的樓院環境,按照最初的改造方案,更換管線工程計劃用時210天,不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工期一下銳減了120天,滿打滿算,留給施工人員的時間只有3個月。那麼,常規的施工方法能適用緊迫的工程需要嗎?
為破解這一難題,北京熱力集團與屬地街道、社群密切配合,首次啟用的“翻轉內襯”新技術全面保障了工期,居民自治組織“樓院事務所”協調解決停車等問題,為施工進一步助力。11月9日,試供暖第3天,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走訪小區時居民們紛紛表示,家裡的暖氣已經有了熱乎氣兒了,他們心裡的一塊石頭也終於落了地。
大膽嘗試
首次啟用“翻轉內襯”新技術
昨天,在望京花園西區裡記者看到,沿著小區步道除了零零星星的幾塊施工圍擋和施工公示牌外,走遍小區,並沒有看到路面開挖更換管線的痕跡。
“家裡暖氣已經有熱乎氣兒了,試供暖一天都沒耽誤。”小區居民們說,最近降溫明顯,小區裡住的老人又多,所以,大家都十分關注小區的供熱管線改造。起初,很多人都擔心工期縮減後時間太緊,無法保障今冬的供暖。但沒想到,試供暖首日,家裡的暖氣片就不冰手了。
確實,此次望京花園西區供熱管線改造堪稱“步步驚心”。最讓人緊張的,就是如何保障工期。原本計劃從4月份開始的動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到了8月份才得以正式實施。如果按照傳統的改造辦法來測算,更換小區約700米的供熱管線需要210天,而從8月到11月7日試供暖,施工人員可用的時間只剩下3個月。
而且,棘手的還不只是工期。望京花園西區入住已有20年,作為一個龐大的老舊小區,複雜的樓院環境也給施工帶來了巨大挑戰。居民停車多依賴於地上停車場或路側停車位,近年來,在不破壞小區綠化的基礎上,屬地東湖街道、社群、物業在最佳化停車環境上花了大力氣。此次供熱管線改造作業,需要大面積佔用道路作業,且是長時間佔用,居民停車、出行勢必要受很大影響,傳統的改造辦法在這個小區很難走得通。
那麼,已經“丟了”的120天進度該怎麼搶回來?如何降低施工帶給居民的影響?
“光是施工方案,前期就改了好幾個版本,傳統辦法耗時太長,‘動靜’太大,肯定不行。”說起此次供熱管線改造,北京熱力集團朝一分公司技術部工作人員亢桐說,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完成此次供熱管線改造,他們首次採取了“翻轉內襯技術”,這也是熱力集團對這項技術的首次實操。
(原本需要全線破開路面的施工,現在只需要開啟一個口子。)
亢桐表示,所謂“翻轉內襯技術”,簡單來說,就是以一種複合纖維增強的軟管做載體,浸漬環氧或不飽和樹脂後,用壓縮空氣作動力,將軟管緊貼在舊管內,固化後在舊管內形成整體性強的內壁層。這種辦法可以有效阻止管道內壁的腐蝕,達到保護管道的目的。而在老舊小區採取這種施工辦法,不僅能提高速度,因為作業面積減小了,還能最大限度減少對居民出行的影響,“相當於我們給小區的供熱管線做了一臺大型的‘微創手術’。”
亢桐也提到,這種技術的應用也有著相對苛刻的條件,對供熱管線的內壁直徑是有要求的。而這項技術最早是應用在燃氣管線上的,借鑑到供熱管線上,還是第一次。為此,他們前期也做了大量的論證工作。目前,望京花園西區供熱管線改造主體施工已全部完成,後期路面恢復等作業還在進行中,預計本週內即可完成。
協調居民
樓院事務所助力“和時間賽跑”
施工給居民們帶來的影響一降再降,但既然是施工,即使不用整體破開路面,在一些路段挖坑也是在所難免。望京花園西區的這次“微創手術”,小區裡的作業坑共有8處,它們或是位於小區人行步道上,或是在停車場附近,與居民的生活還是有些交集的。
亢桐坦言,剛進場施工時,他們做好了居民會有意見的心理準備,甚至做了最壞的打算,但這3個月來,所有的擔心都“落空”了,望京花園西區的樓院事務所在施工期間展現出的超強協調能力,成為了居民與相關各方溝通的橋樑,讓熱力管線改造的施工更加順暢。
(在樓院事務所的協助下,施工順利進行。)
望京花園社群服務站站長全權介紹,樓院事務所是在社群黨組織領導下,社群居委會指導黨員、志願者以樓院為單位,展開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社群社會組織。施工期間,居民們的意見和建議透過志願者們,第一時間傳達到相關各方。在接訴即辦的大環境下,他們甚至創造了“未訴先辦”的小環境。
今年67歲的施家強女士,是望京花園西區樓院事務所的負責人,也是這個小區的居民,她對小區的大事小情都熟悉也格外熱心。隨著熱力管線改造施工的推進,不久前,施工方要在小區停車場附近開啟一個作業坑,周邊一輛私家車必須要挪開,否則施工車輛進不了場。不巧的是,車主當時沒在北京,無法來挪車,這可急壞了施工人員。施家強從社群得知情況後立即聯絡到了車主。出於對樓院事務所的信任,這位車主離京前,曾將房門鑰匙託付給了她。講明情況後,車主讓施家強到家裡取出了備用的車鑰匙,挪車的問題迎刃而解。
小區108號樓附近也有一處施工圍擋,最近有居民向施家強反映,希望儘快拆除這處圍擋。昨天,記者來到這處圍擋檢視。圍擋所處的位置靠近三岔路口,同時靠近小區南門,對車輛分流和進出影響都比較大。透過圍擋縫隙,記者看到,內部的作業坑其實已經填平,只差路面恢復了。施家強把居民的訴求報到了社群,社群則立即和施工方溝通,“我們問了施工進度,提出優先恢復108號樓附近路面並拆除圍擋的想法。”
施工期間,施家強帶著樓院事務所的志願者們廣泛聽取居民的意見和建議,第一時間傳達給社群和物業,哪個具體點位的施工噪音需要再降,哪處施工圍擋需要調整,這些細節問題一一得到解決。
逐漸地,居民們也發現,在施工期間發現問題,若撥打12345,相關問題會先轉給屬地街道,然後再由街道對接具體的職能部門或施工單位,但把問題說給樓院事務所的志願者們,意見和建議則是“一站式送達”,解決效率更高。一來二去,所有問題都能快速解決,居民們對施工所產生的影響,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東湖街道社群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張紅表示,樓院事務所的建立是社群管理機制的大膽嘗試,解決了過去社群工作紮根不深的問題,每個樓院事務所設立若干個組,對應小區共建共治、治安調解、公共衛生等多類事務,居民志願者根據各自特長加入各組,而遇到諸如大修等居民共同關注的事,各組志願者又可以把力量集中到一件事上來,有著非常強的靈活性。
社群為熱心公益事業的居民積極搭建平臺,同時,熱心居民的付出也進一步延伸了社群工作,街、社、院、樓、門等各層面的工作幾乎可以做到無縫銜接。截至目前,東湖轄區內35個自然院都已陸續成立樓院事務所。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景一鳴 實習生 崔家寧
編輯 景一鳴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