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首次釋出《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21)》,報告建議香港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和簡體字的地位,將普通話教育適度融入考評體系。這一建議必將加速普通話和簡體字在香港的普及使用,有利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強化香港市民的國民意識。同時,普通話和簡體字的推廣對香港市民益處多多。
香港維多利亞港。王申攝(新華社)
首先,有利於香港市民提高收入。旅遊業是香港的支柱產業,內地遊客是赴港遊客的主要來源,常年佔遊客總數八成左右。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在未受“修例風波”和疫情影響的2018年,內地赴港遊客達5104萬人次,佔全部遊客的78%;消費總額2148億港元,佔入港旅遊消費總額的78.9%。平均下來,每天香港要接待內地遊客近14萬人,獲得旅遊收入5.88億元。香港的旅行社、零售、餐飲、酒店、交通、主題樂園,乃至金融保險、郵政運輸,都從中獲利頗豐。相信隨著香港恢復穩定和疫情防控局勢好轉,香港旅遊業會逐步復甦,內地遊客是要回來的。當海量內地遊客置身於店鋪林立的銅鑼灣、商廈扎堆的尖沙咀、食肆密集的油尖旺,誰能講一口更流利的普通話,誰就能多獲一份商機。
其次,有利於港人拓寬就業路徑。目前,在港中資企業數量超過4200家,資產規模逾11萬億港元,僱傭員工超8萬人。華潤的超市、招商局的碼頭、港中旅的酒店、中國銀行的營業點、中華書局的書店……漫步香港街頭,到處可以看到中資企業的身影。這些企業實力雄厚,行業覆蓋面廣,待遇穩定。香港遭遇金融危機和疫情等突發事件衝擊時,中資企業都會展現“不裁員、不減薪”的社會責任擔當。毫不誇張地說,相比其他就業崗位,港人進入中資企業等於多買了一份保險。能說普通話、會寫簡體字,會讓港人在進入中資企業時多一份機會,也會在未來工作中增加閃展騰挪的空間。
市民在香港中環街頭過馬路。王申攝(新華社)
再次,有利於港人開闊眼界。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和貿易中心城市,樹立世界眼光是題中之義。根據港交所資料,截至今年5月底,內地在港上市公司共有1336家,佔比超過52%,總市值佔比超過80%。如今,內地已經是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同時,內地仍然是港人投資興業的主要目的地。當前,香港要鞏固和提升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地位,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必須具備“讀懂”內地的能力。很難想象,一個說不了普通話、讀不懂簡體字的人,能夠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讀懂內地市場,讀懂粵港澳大灣區,讀懂國家大政方針。從這個角度說,講普通話、寫簡體字是香港市民樹立正確的祖國觀、世界觀、時代觀的必然要求。
此外,還能夠與粵港澳大灣區的9個內地城市加速規則對接,能夠與18個自貿試驗區更順暢交流合作,能夠到31個省區市更自如地參觀遊覽,能夠與14億祖國同胞同聲共氣、同頻共振,共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盛舉,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光。好處是不是說少了呢?